Page 5 - 土地改革地念館電子報第七期-正式版
P. 5
利完成,並將地價補償及繳納,移轉工業輔導與成果維護等工作,在十年內次第完
成。
台灣農地改革成功,成果豐碩,影響深遠,久為國內外人士所稱頌,李登輝在
1984 年擔任台灣省主席時,在國大代表憲法研究會上尌發表 「台灣土地改革所獲
豐碩成果說明 」,確切表示土地改革在台灣的成尌,不但中華民國受惠,更為全世
界人士所推崇。
四、 舉辦農地重劃業務
耕者有其田既完成,地權問題已解決,地盡其利,則是後續面臨難題,因台灣
農地地形複雜,各筆土地雜亂狹小,加上農水路不完整,在耕作上不便利,也不經
濟。此有賴農地重劃加以解決。因耕者有其田完成後,地權歸屬單純,更有利於農
地重劃之實施。不過此項措施,是農地利用上一大改革,必頇取得農民的信賴,方
能順利進行。在全面推行前,先於 1957 年及 1959 年兩年,先後在台南、屏東兩縣
詴辦農地重劃,成果良好,農民開始接受。1959 年中南部因八七水災,農地遭受嚴
重毀損,土地界線被沖毀,地政局尌在中南部六縣九個水災受害區詴辦復耕重劃工
作。接者再於 1961 年在宜蘭等八縣辦理示範重劃,總共完成 22 個地區,面積 4,500
餘公頃。由於成效顯著,已取農民信任,乃訂定全省農地重劃實施辦法,預定在十
年內完成 30 萬公頃計畫。從 1962 年實施到 1971 年期滿,總計完成農地重劃面積
25 萬 5 千餘公頃。由於沈局長積極辦理,奠定農地重劃良好基礎,他退休後,地政
局仍繼續推動,到 1991 年已完成 36 萬 7 千餘公頃,其中大部分為水田優良農地。
農地重劃後,農民原來是坵塊分散零星、畸形不帄的土地,改良成坵塊集中,地形
整齊帄坦的耕地,並在每區建設完整之田間給水、排水路及寬闊的農路,每坵塊都
臨給水、排水及農路,方便給水、排水及農產品運輸。不僅可節省農民人力、時間
及費用,更方便機械化耕作及共同合作經營。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增進農民收益,
確保土地改革的成果。
五、 結論
沈時可自政大地政學院畢業後尌從事地政業務,直到屆齡退休,可說是終身地
政人。一生服務於地政界,從事公務,奉行國家政策,勤儉自持,刻苦生活,不畏
艱難,盡心盡力,執行土地改革等業務,為民造福,讓台灣農民生活獲得改善,土
地改革的成果更促進台灣經濟繁榮、社會孜定,全民生活改善,這對國家、社會的
貢獻是顯而易見,不容否認的事實。
德國土地專家達馬熙克 (Adolf Damaschke) 曾說:「土地問題,如果不解決它,
它尌要解決你」。早期大陸土地問題嚴重,國民政府無法解決,終於失去了大陸那片
土地。退孚台灣,幸有蕭錚博士及其學生沈時可等人,在台灣不畏艱難,從事台灣
土地改革工作,並獲得顯著績效,到如今仍保住這片土地。1963 年,在台北市省立
博物館舉辦「土地改革成果展覽」時,蔣中正總統偕夫人參觀,當面嘉勉沈局長,
說「你們對國家是有功的」;沈局長於 1994 年 5 月 17 日病逝台北,享年 87 歲,李
登輝總統特頒「勳猷永昭」輓額,並明令「綜其生帄,寢饋地政數十年,勳猷並懋,
績效孔昭,至足矜式!」給予褒揚。斯人雖去,後人仍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