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1060703_台中學儒高普考場電子書_P28
P. 3

台中學儒 高普考行政專班 7/16 全新開課 04-22290111
                 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如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利益均霑:則指個別團體所不能表達的需求,由政府主動提供這些利益,如為貧
                 戶興建住宅。
                 擁擠性(Congestion):即由於使用財貨或服務的人數增加,因而導致消費的社

                 會成本跟著增加,如假日公園。

               「公共性」(Publicness)
               實質意義就是「公共利益」,傅德瑞克森(Frederickson)以公共利益的指涉對象為

               主題,歸納為五種模式及說明其指涉對象(公眾意涵):
                 多元團體模式(又稱為多元主義模式): 眾多(利益)團體互動的淨值即公益。
                 亦即公共性即利益團體協商妥協的均衡點; 缺失為協商妥協結果將偏向有權者
                 利益,非全民利益。
                 公共選擇模式: 主張公共社會就是經濟市場,公共利益就是每個成員依其功利

                 本位觀點計算個人利益的總和,所謂公共對象是指政府功能的消費者,政府的職
                 責是在提供一個安全秩序的穩定環境,好讓個人依照其理性,自由的追求計算自
                 我利益; 缺失為忽視弱勢團體。

                 代議政治模式:主張公共利益即政治的體現與法律的展現。公共對象即民選首長
                 及民代,行政人員必須執行國會通過的法律,服從上級的命令,行使裁量以首長
                 馬首是瞻即公共利益。
                 服務顧客模式: 公共對象即得到第一線行政人員服務或管制的團體; 強調顧
                 客至上,顧客滿意即公共利益。

                 公民資格模式: 公共對象指具知識又肯參與公共事務的良民。公共利益即公民
                 對話所形成的共享價值; 強調民主行政的建立與展現。

               「凱因斯主義」(Keynesian,the Keynesian approach)

                 經濟學者凱因斯(Keynes)主張經濟蕭條萎縮時期,政府應增加公共支出(如舉
                 債投入公共建設)以抵銷經濟衰退影響,從此政府介入社會經濟生活取得理論正
                 當性。
                 凱因斯學派促主張將經濟發展焦點在於「刺激需求」,且政府應積極扮演實質性

                 角色,運用各種政策支出以擴大需求。

               「包默病症」(Baumol's Disease,或稱勞魔惡疾):
               主張「政府為獨占市場,會產生缺乏競爭力與生產力的病象」。


               「權威割裂」(Fragmentation of Authority):
               行政機關為實現「分權制衡」的機制,以貫徹憲政精神,使得公共組織經常受限各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