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1060703_台中學儒高普考場電子書_P28
P. 7
台中學儒 高普考行政專班 7/16 全新開課 04-22290111
有效,多數人不會只為多得一點物質的報酬而貢獻得更多些,所以誘因與滿足感
不能只靠物質條件,更要重視非物質條件。
小結:巴納德(Barnard)主張組織效率必須有賴成員的投入奉獻,而成員的努
力貢獻來自組織賦予其充分的滿足感,包括心理精神與生理物質兩方面的誘因。
「滿意決策途徑」(Satisficing model)
反對古典經濟學家所主張「經濟人」的觀點(假定人是自私、自利的,追求最大
效用,完全理性決策),而認為人是「行政人」(Administrative Man),行政人只
追求「滿意的」或「足夠好的」決策。
賽蒙認為人並非是純理性的動物,而只是「意圖理性」(Intendedly Rational)而
已,他嘗試達到理性的境界,但因受到個人能力及環境的限制,使他無法達到完
全理性的境界,故人類理性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主張效率取決於決策理性程度,亦即若能作出完美理性的決策,就不應以滿意決
策為滿足。
「鎔合─稜柱─繞射」模型(Fused-prismatic-diffracted Model):
是以社會的「功能分化程度」作為分類的標準,「鎔合模式」:屬農業社會,其社
會組織功能是不明確的。「稜柱模式」:屬開發中國家,介於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
間。「繞射模式」:工業社會(已開發國家),社會功能是專化明確的。
「形式主義」(Formalism):
所謂「形式主義」是指「理論」與「實際」的嚴重脫節;即「應該的」與「事實的」
之間有一大段距離。如政府制定了法律、政策與目標,而行政機關未能貫徹執
行,即流於形式。亦即政府法令規章徒具條文,未必貫徹。
「反熵」(Negative Entropy):
即新陳代謝。系統論認為開放性組織與外環境互動,得以輸入資源,再以新陳代
謝之作用,使組織得以存續不墜。
「界限性」(Boundaries):
組織與外在環境系統保持了一種界限,此一界限主要是用來方便說明、瞭解其與
外在環境的關係。簡言之,界限是與外環境區隔,但此界限又可滲透,具過濾的
功能,並確定了組織的活動範圍,有助於瞭解與分析組織。
「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68 年,在瓦爾多的資助之下,三十三位年輕的公共行政學者在紐約州的雪城大
學明諾布魯克會議中心,討論行政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之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