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1060703_台中學儒高普考場電子書_P28
P. 5

台中學儒 高普考行政專班 7/16 全新開課 04-22290111
                 合於組織的目標。

                 不違背受命者的利益。
                 受命者有能力加以執行。
                   每個人均各有一個所謂「無異議區」(Zone of Indifference,又稱無所謂區),

               意即祇要符合上述四項條件,受命者(部屬)將無條件接受命令(為影響力的具體
               表現)。若有部屬拒絕接受命令,其他部屬常會對其施加壓力要他服從,組織內部
               因而可以趨於穩定。


               「目標錯置」(Displacement of Goals):
               莫頓(Merton)所提出,強調韋伯的「嚴密法規」特性所產生的反功能,嚴格遵守
               法規,便會使法規條文原本是為達成目的而採用的手段,轉變成具有價值之目
               標。此外,亦即錯把手段(工具)當成目標,且會導致人員過度順服的現象。


               「胡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胡桑實驗第一階段研究發現生產不因實驗本身的安排(照明設備的改變)而產生明
               顯變化,相對的實驗者成為受觀察與關注的對象下所形成的光榮與榮譽感、管理
               人員由嚴厲變和藹,員工間自由交談所建立的親密關係,產生了忠於團體的觀念

               等,是增加產量的主要原因。

               「工作擴大化」(Job Enlargement):
               透過在職訓練,擴大工作人員專業工作領域,增加工作人員「水平」的活動種類(增
               加工作的變化性),有利於實施工作輪調。


               「工作豐富化」(Job Enrichment):
               以更廣泛工作內容、知識與技術給與工作人員更多自主權與責任,增加工作人員
               「垂直性」工作特質,提供員工成長與發展機會。


               「母牛社會學」(Cow sociology)
               旨在批評人群關係學派並不是把成員的福祉視為最終的價值,而仍將目標鎖定在
               生產力的提昇。人群關係學者的觀點受到強烈的質疑。史考特(Scott)稱此一學派
               的管理觀點為「母牛社會學」,是以利潤為前提,而不是以快樂母牛為考量的管理

               方式。

               「貢獻與滿足平衡」(The Equilibrium of Inducement and Contribution):
                 係指人之所以願意為組織貢獻所能,乃是因為該組織能給他各種滿足(包括生理
                 物質及心理精神方面)。組織的生存與發展,有賴於確保貢獻與滿足的平衡。

                 在討論各種誘因的關係時,巴納德認為維持生存以上的物質報酬只能對極少數人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