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論語愛
P. 138
虛、從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
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恰當其分,合於理);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
足(手忙腳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
而已矣!」(13.3)
孔子表明君子從政之道~ 魯哀公七年,當衛出公輒六年,孔子由楚國返回衛
國,曾居留衛國六、七年,子路所問,大約就在此時。輒是衛靈公蒯聵的兒
子,蒯聵因厭惡靈公夫人南子淫亂,想殺害她,結果被靈公驅逐。後來輒立為
國君,蒯聵入城,衛人圍城,但並非輒的本意,是出於南子和臣子石曼姑的意
思。當孔子前往衛國時,輒年約十六、七歲,想用孔子,所以子路說:「衛君
待子而為政」。孔子因見衛國父居於外,子居於內,名分不正,因而有正名的
話。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學術思想,為其「撥亂世,反之正」的原則,亦是
團體秩序的必要條件,故其做「春秋」一書全在正名分,寓褒貶,別善惡。以
為後世之楷模也。
(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
諸?」(12.11)
(2)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2.17)
《論語愛》(124)每天五分鐘 2019/10/2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一
言之間未可如此,而必冀其效果)!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
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
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冀,期望)也!人之言曰:『予(我)無樂乎
(於)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無人敢違背我所說的話)!』如其善而莫之
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