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創新與創意
P. 102
公司必須不斷從顧客資料中學習
問題 6 和 7 的答案將告訴你,資料促成的學習是否能產生真正的網路效應。如果從一位
顧客身上學習到的知識,能轉化成其他顧客更好的體驗,而且這項學習能很快整合到產
品中,讓這個產品目前的使用者受益,那麼,顧客就會在乎另外還有多少人也在使用這
個產品。這方面的運作機制,很類似線上平台潛在的網路效應。相異之處在於,平台使
用者偏好加入更大的平台,是因為他們希望與更多人互動,而不是因為更多使用者能產
生更多見解以改良產品。
再看一次 Google 地圖的例子,駕駛人使用這項服務,部分原因是預期其他許多人也會使
用這項服務,而這套軟體從他們身上收集到的交通資料愈多,它對路況和行駛時間的預
測就愈好。Google 搜尋引擎和 Adaviv 的人工智慧農作物管理系統,也都享有資料促成的
網路效應。
就和一般的網路效應一樣,資料促成的網路效應也能創造進入障礙。這兩種類型的效應
帶來冷啟動(cold-start)、或雞生蛋蛋生雞的巨大挑戰(編按:冷啟動是指系統尚未取
得足夠資料以做出可靠的推論或推薦):想創造一般網路效應的企業,必須吸引到某個
最低數量的使用者,才能啟動這種效應;而企業若想要創造資料促成的網路效應,就需
要在最開始取得一定數量的資料,才能啟動資料學習的良性循環。
儘管有這些相似之處,一般網路效應和資料促成的網路效應,仍有一些關鍵差異,而這
些差異通常會讓基於一般網路效應的優勢變得更強。第一,資料促成的網路效應中,冷
啟動問題通常較不嚴重,因為購買資料比爭取顧客更加容易。其他來源的資料即使不夠
完善,通常也足以消除對龐大顧客群的需求,因而讓競爭環境變得更加公平。
第二,若要產生持久的資料促成網路效應,公司必須持續設法從顧客資料當中學習。相
反地,正如直覺軟體公司(Intuit)共同創辦人史考特.庫克(Scott Cook)常說的:「受
益於(一般)網路效應的產品,在我睡覺的時候也可以自己變得更好。」如果擁有一般
網路效應,即使平台停止創新,顧客之間的互動(可能也包括與提供互補產品的第三方
供應商的互動)仍能創造價值。即使有新的社群網路,能夠提供使用者一些客觀來說優
於臉書的功能(例如,更好的隱私權保護),它仍必須與臉書強大的網路效應競爭,因
為使用者希望與大多數的其他使用者待在同一個社交平台。
第三,在許多情況下,從顧客資料學習時所獲得的幾乎所有好處,都能在顧客相對較少
的情況下達成。在某些應用軟體裡(例如口語辨識),人工智慧的顯著改善,將減少對
顧客資料的需求,以致資料促成的學習可能完全不再具有價值。另一方面,一般網路效
應會進一步擴大,而且更有復原力:新增加的顧客通常仍能增進既有顧客的價值(既有
顧客能與新顧客互動或交易),即使既有顧客的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仍是如此。
誰是最有價值的企業?
利用顧客資料改善產品,維持優勢
目前,即使平凡的消費品也變得更加智慧且連網,例如,新類型的服飾能因應天氣情況
做出調整,並追蹤里程和生命徵象;隨著這種情況的發展,資料促成的學習將會用來強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