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師說》問答2021
P. 6

9.  根據以下兩節引文,回答問題。


                   甲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第  6  段)

                   乙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第  6  段)


               (1)  以上兩段引文運用了哪一種論證手法?

                       □  比喻論證           ·· `□  對比論證

                         舉例論證          ·    □  歸納論證


               (2)  承上題,作者運用這種手法分別論證了甚麼道理?
                       引文甲運用了史例。作者舉出古聖人孔子,尚且向不及自己賢能的郯子、萇弘、師
                       襄、老聃請教,  可見聖人無常師,  從而論證弟子未必不及老師,老師亦未必比弟
                       子賢能的道理。引文乙運用了語例。作者引用孔子的話,說明三人之中一定有人可
                       以當我的老師,這是因為他們各有專長或學問,論證師生的區別在於領會道理的時
                       間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長。

            10.  《師說》照應緊密,結構嚴謹,試說明第6段跟上文各段的內容怎樣互相呼應。(12分)
                        第6段                        呼應上文                                說明

                聖人無常師。                   第2段(原文):道之所存,  指出擇師的標準應是該位老
                                           師之所存也。(1分)                       師是否領會「道(1分)」,聖
                                                                            人只要遇到有「道(1分)」的
                                                                            人,就以他為師,所以並沒

                                                                            有固定(1分)的老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   第1段(原文):古之學者必   以孔子為例子(1分),說明古
                襄、老聃。郯子之徒,                 有師。(1分)                          代的聖人、學者也跟從老師
                其賢不及孔子。孔子   第3段(原文):古之聖人,                                  學習。

                曰:「三人行,則必有                 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
                我師。」                       問焉。(1分)
                聞道有先後。                   第2段(原文):生乎吾前,  重申領會「道(1分)」有 先(1分)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                    有後(1分),只要那人比自己
                                           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                    先領會「道」(1分),就可以
                                           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分)                  跟從他學習。









                                                            6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