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8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458
420 苏东水文集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里所谓的石民,即是基础,根基之民。 毛泽东提出的“兵民是
胜利之本”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
的关键是争得人心,“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警告君主如得不到民心的拥护,那将成为
孤家寡人。 毛泽东强调战争要以兵民为本,“一树百获者,人也”,有了人才会有一切;顺民者昌,逆
民者亡。 有了民众的响应,军队就会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抗日的财源也就得到了解决,军队和民
众团结一心,会使军队在民众眼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强大的日本帝国主
义军队也就不足为惧。 争取民心、处理好官兵关系与军民关系的关键在于“尊重士兵和尊重人
民”① ,毛泽东认为这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 当然,“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组织无纪律、散
漫的状态,《易经》的“师”卦就道出无纪律的害处,“师”卦初六: 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 师出以
律,失律凶也。 意思是说军队初出必须纪律严明,如果带兵纪律不明,将遭遇凶险。 《论持久战》中
的“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为东方管理学“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组织管理中“主体人”假设的提出奠定
了坚实基础。
笔者在1979年任上海管理教育学会会长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行为科学研究组织,倡导开展
中国式人为科学和“以人为本”管理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企业要树立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经过不断探索,在21世纪初又提出了东方管理学的“主体人”假设。 “主体人”假设认
为,简单的善与恶不是评判人性的合理标准,人不仅是其自身的生命主体、道德主体、精神主体,也
是管理主体。 组织中每个人的个性和人格是独立、完整和平等的,人在组织中有分工和职位的差
别,但在管理中都一律平等地处于主体地位,不存在谁依附谁、谁掌控谁的关系。
二、“ 中国战争的正义性”——— 管理者的道德自律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战争进行了划分:“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
正义的。 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
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 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
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② 毛泽东强调战争正义性的作用:“虽然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
力在东方是一等的,但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③ “中国的战
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 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
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④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
理。 “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⑤
企业间竞争与敌我战争有相似性,都存在利益的争夺,企业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注重
市场竞争的正义性———伦理道德的问题。 “以德为先”是笔者于1997年在组织东方管理学派研讨
东方管理学科时,融合古今中外管理理论与实践提出的概念。 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其不仅可运用于
治国实践中,而且贯穿于治生、治家、治身实践。 对于管理者而言,高水平的道德修养是必备条件之
①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79页。
② 同上书,第443页。
③ 同上书,第415页。
④ 同上书,第417页。
⑤ 同上书,第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