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9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459
《 论持久战》 与人本管理( 2011) 421
一。 任何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其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唯利是图、不道德的经营者,最终将
被淘汰。 东方管理学提出的“以德为先”思想提倡管理者要通过“修己”树立道德之威,在无形中影
响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要通过“修己”实施自我管理;同时,提倡公平正义,倡导治国、治生要公平
和效率兼顾,符合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与管理者的“修己”并举,这体现了东方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是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的特点。
三、“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管理者的理性与冷静
毋庸置疑,领导者的素质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
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 竞赛结
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
误。”在我国著名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孙武也十分看重将领的素质,提出“将者,智、信、
仁、勇、严也”的论断,在这里,孙武在第一位所强调的“智”,不单纯指的是机智,更是指将领要在波
诡云谲、变化多端的战争环境中,要保持理智、冷静。 故而毛泽东提出,在战争中,于决策层面而言,
领导者要注意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客观分析战争的性质、形势及主要矛盾,破除“速胜论”和“亡
国论”的论调,“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
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① ;于指挥层面
而言,“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
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既定的客观物质的基础之上,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就
要发挥他们的威力”② 。 《论持久战》也强调指挥员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不能情绪化和过于随意,“执行
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直至打到鸭绿江边,都是如此。
商场如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个组织若想实现良性发展,在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管理者就要有必备的理性思维和冷静品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管
理工作主要是种‘将未来投影到现在’的工作”。 管理者的工作更多涉及现在对企业面临的未来问
题做出决策。 作为理性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各方面客观条件有全面的认识,关注的不只是企业暂
时的收益,而要从更高层次、更长远的角度上,也就是为企业的持久发展作出决策。 在重大决策时,
管理者要具有处事冷静的特点,要善于考虑事情的多个方面或问题涉及的各利害关系方,切忌情绪
化和冲动行事,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虽然处事冷静,但不能优柔
寡断,在周密思考后应果断作出决定,这才是“理性”品质的真正所在。
四、“ 主动性、 灵活性、 计划性”——— 管理者谋略
毛泽东认为中国在这场持久战的最终胜利离不开指挥者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发挥,这
也是强调军事指挥者谋略的重要性。 好的战术谋略往往能够最大限度运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实
现预期目的,达到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效果。 抗日战争中,相对于日本,中国不论在军力、经济力
和政治组织力上,都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毛泽东提出:“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
①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33页。
② 同上书,第4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