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4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74
638 苏东水文集
⑩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8.81亿元。
(2 ) 社会目标。
① 人口:6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5% ;
② 农业人均年纯收入:2138元;
③ 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250.4元;
④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13.4人;
⑤ 病床总数:11092张,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23人;
⑥ 旅游人数:80.1万人;旅游收汇:1.24亿元外汇人民币。
(3 ) 科技目标。
① 全市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2.5% ,高级技术人员占总数比例0.5% ;
② 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某些特色科技领域和优势产业的生产技
术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③ 科技三项费用应逐年增加,年增长率不低于10% ;
④ 各部门、各企业应按总产值的0.3%抽成,用于本部门、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试制。
三)现状分析
(
(1 ) 泉州市自1978年以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10年来,泉州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
国民收入、外贸商品出口、财政收入都翻了一番以上,特别是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及来料加工发展更
快。 这10年是泉州历史上国民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 ) 泉州经济发展的路子。
① 运用侨资侨力,从“三来一补”起步,大办乡镇企业。 主要是: 采取“放、帮、促”的方针,利用
“闲房、闲人、闲钱”办企业,提出走“联、扩、带”的路子,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即以股份制经济为主,依靠“侨、洋”式的生产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市场,实行灵活的经济管理。 建
成了服装、纺织、鞋帽、包袋、茶叶、食品、编织、建材、器皿、工艺美术等十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1987年乡镇企业的出口交易总值1.58亿元,出口产品750种,远销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
②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建设商品市场,搞活商品流通。 把自发的商品生产引导到
自觉的轨道上来,进一步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目前,全市乡镇一级以上的小商品市场有203
个,其中大的商品市场有10个,同时形成了一支有6万人组成的、走遍全国各地的推销员、采购员、
信息员队伍,做到以贸开路,以销定产,工贸结合,为发展商品经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③ 从现在开始,抓紧并实实在在地进行“三资企业小区”的建设。 这是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一
个重要步骤,“三资企业小区”应集中在泉州市区、石狮和肖厝3个地方,分期实施开发,首期小面积
起步。 开发工作重点是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落实小区内的生产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骨干
项目。
(3 ) 泉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主要有: ① 投资的软硬环境不完善,特别是交通能源等建设
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 人多地少、粮食缺口大,骨干工业少。 ③ 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
不适应,科技人员欠缺。 ④ 资金缺乏。
(4 ) 泉州经济发展的模式。 根据泉州市战略地位和优势以及上述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在
今后十几年以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应选择外向开发型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