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6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76

640    苏东水文集


                区推进。 其重点应放在鲤城,并结合肖厝、石狮发展,使鲤城逐步增强向第二、第三经济层辐射经济
                能量的能力。 泉州市通过这样一个梯度推进,最后使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普遍达到较高的水平,实
                现战略目标。
                    (
                   二)区域规划

                    (1 ) 建设泉州新城。 在办好“三资企业小区”的同时,扩建泉州新城区。 新泉州城是以三点一
                线为布局的,即鲤城东大路—东海—后渚三点和泉秀公路一条线,使泉州市区新城形成一个点、线

                结合,工业发展、商业繁荣、交通便捷、旅游配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 新泉州市区的
                建设规划面积将达到40平方公里,近期开发6.02平方公里,人口将增加40万人。 将逐步搬迁旧
                城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泉州古城成为文化、旅游、商业区。 要保持发挥古城中山南、中、北路和
                聚宝街、新桥头商业经营特色,建设具有闽南特色的商业街。 要保护后城等古民屋建筑。 同时,规
                划建设好粮食、副食品、蔬菜、创汇农业、乡镇企业、城镇建设等6类保护区。
                    (2 ) 开发泉州湾经济圈。 设想充分利用侨、台资开发泉州湾,建设成为富有吸引力的经济贸

                易、居住、滨海新城区。 这个经济圈西以泉州市区新城为中心点,向东经东海建桥跨过洛阳江经秀涂
                港直至崇武的沿海一条线港口地带;南经泉州大桥直通晋江陈埭、青阳、石狮、龙湖、金井至围头的泉、
                石、围一条线,形成三角地。 将来并重点开发秀涂和石湖两个深水万吨港岸,作为对外通商港口。
                    (3 ) 开发肖厝港经济区。 泉州肖厝港是个天然良港。 要把肖厝港作为泉州新港来建设,将使
                泉州古城和肖厝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沿海工业带。
                    (4 ) 开发罗马河经济区。 建立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基地,以推动沿海和山区经济建设的
                发展。

                    (
                   三)产业结构

                    泉州产业结构应按贸工农旅结构安排。 泉州市到2000年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与
                行业发展是: 农业(包括创汇农业)、耗能少的加工工业(包括“三资企业小区”开发)、基础设施与旅
                游业、科学技术和教育。
                    1.发展农业

                    (1 ) 稳定粮食生产。 应做到年产粮20亿斤,每年应略有增长。 为此须通过稳定耕地面积和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保证人均占有自产口粮不低于目前水平,同时适时地、逐步地引导土地向
                种田能手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管理,在用地方面实行“保优利劣”。
                    (2 ) 发展经济作物。 在现有的茶、果、蔗等方面主要应采取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和单产,不宜盲
                目扩大面积。
                    (3 ) 发展畜牧水产林业。 主要发展生猪、家禽、肉牛、肉羊等的机械化饲养,开展浅海滩涂水产
                养殖。

                    (4 ) 对现有森林资源要加强保护和管理,合理采伐,绿化荒山。
                    (5 ) 发展创汇农业基地。 创汇农业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直接的农产品出口部分,二是一些
                农产品经加工后出口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基础是这些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建议: ① 发
                展养殖业。 在鲤城、晋江、惠安等沿海县区利用浅海滩涂建立水产养殖基地,发展对虾、鳗鱼、蟹、石
                斑鱼、海蛎等养殖产品;在鲤北等地建立畜牧基地、饲养基地。 ② 发展水果业基地。 在福厦公路沿

                线和晋江两岸建设和完善龙眼基地;在南安、晋江等地建立香蕉基地;在惠安建立余甘基地;在南安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