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7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87
发挥“ 五缘” 特殊优势创建台商贸易加工区( 1999) 651
关资料表明,台湾的1900多万人口中,祖籍闽省的占82.5% ,而祖籍泉州的达44.8% ,约800多万
人。 其中祖籍泉州安溪县的有180多万人,超过该县现有的80万人。 泉州市1949年去台人员近2
万人,其在大陆眷属有8万多人。 台胞在泉定居的有3000人左右。 去台的2万多人中,目前近百
人身居要职,地位显赫。 这批人中的大部分已渐渐改变对大陆敌视的态度,有的陆续回乡探亲,兴
办公益事业及办企业。 事实表明,同胞的血缘关系是难以割断的。
(3 ) “文缘”即文化关系。 台湾的文化教育原来较落后,明清以后,移居岛上的闽南人把泉南一
带的文化艺术带到台湾,并得以传播和发展。 台湾文化实际上是大陆文化的延续,同闽南一带的文
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的通用方言属闽南语系,绝大部分居民讲闽南话。 台湾的戏剧艺术方
面,多数居民仍推崇闽南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和提线木偶,泉州盛行的南音艺
术在台湾也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乡音”。 泉州民间的传统工艺石雕、木雕、瓷雕、竹编、刺绣、刻纸、花
灯也在台湾岛上广泛流传。
(4 ) “神缘”即宗教关系。 由于泉州与台湾源远流长的关系,特别是众多的泉籍移民,把故乡风
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带到台湾岛上,至今岛上的婚丧喜庆、逢年过节仍保持着泉州故土的旧例。 台湾
人普遍信奉圣女海神———妈祖(即天妃林默娘),全岛500多座天妃妈祖庙,其中台北、台南、高雄、
台中、新竹等主要城市的300多座妈祖庙都是从泉州市区的天妃宫分灵的。 台北万化龙山寺是从
晋江县安海龙山寺分灵的,历史悠长,规模宏大,由泉籍晋江、南安、惠安3县移民募捐筹建,而由此
再分灵各地的龙山寺遍布台湾,有441座,如清雍正年间泉州移民公建的台南龙山寺,乾隆时建的
淡山龙山寺,至今颇具规模。 台湾的98座清水祖师庙,是从安溪县清水岩分炉的。 此外,泉州的关
圣庙、保生大帝、萧太傅等也是许多台胞崇拜的神祇,不少台胞经常返乡谒祖,参拜神灵,烧香还愿。
宗教关系客观上已成为联结两岸的精神纽带之一。
(5 ) “商缘”即经贸关系。 古往今来,泉台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海峡两岸对峙期间,泉台民间易
货贸易和小额贸易始终不停,两岸渔民通过海上捕鱼以货易货,或由台湾商人通过港澳和东南亚各
国代理商进行转口贸易。 这种经贸联系是难以剪断的。
泉州与台湾人文地理经贸上的深厚关系,尤其是作为家乡的凝聚力,使得泉州成为台商心目中
的一块圣地,到泉州投资不仅可避免到其他国家投资必然要遇到的各种社会文化、心理方面差异所
造成的摩擦,而且还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出把力;这也是许多台胞、侨胞的一大愿望。 泉州与台湾人
文地理经贸上的深厚关系,不仅说明两地原本同出一源,而且表明到泉州投资就像在台湾投资一
样,生活等各方面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舒服。 这种深厚的关系对台商投资意向影响是很大的,
不是一两个优惠政策的作用可比拟的。
(
二)泉州与台湾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泉州与台湾深厚的人文地理联系,是其他地区难以具备的,更重要的是两地经济上的互补性,
它是两地合作的重要原因,也是泉州比其他地区的特殊之处。
(1 ) 台湾因产生结构调整,加上新台币升值,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急欲转移出
岛,转向劳动力丰裕、价格低廉的国家或地区;而泉州市现有人口533万,劳动力众多,人均耕地面
积不到半亩,有足够的劳动力供使用,完全符合台商投资的条件,且优于东南亚一些国家。
(2 ) 台湾岛上资源贫乏,其工业发展主要依赖进口资源。 目前台湾所需要的资源大部分是从
非洲、美洲、澳洲运来的,运费很贵,这降低了台商企业的竞争能力;而这些原料大陆都有,有些泉州
就有。 据台商计算,从大陆取得的原料平均约较国际市场价格低15% —30% ,如能在泉州取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