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0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700
664 苏东水文集
(
二)港口总体布局规划
(1 ) 内港港区。 内港港区位于晋江下游新泉州大桥之下,毗邻市区,是泉州市区进出口物资的
良好通道。 近年来晋江两岸的水土保持屡遭破坏,晋江含沙量增大,河道严重淤积。 泉州市已设立
水土保持办公室,专门负责晋江两岸的治理。 一旦整治奏效,晋江水体含沙量减少,沿岸的防洪与
通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晋江的水运事业仍将得以发展。 其功能以满足泉州市区的日用百杂货物
集疏运为主,逐步发展旅游及内河航运,并可在法石一带建设工业的专业码头。 根据晋江的通航条
件,宜建500吨级以下泊位。
(2 ) 后渚港区。 后渚港区距市区10公里,距新建的东海工业区仅3 —5公里。 该港区位置适
中,交通方便。 是福建省对外开放港口之一。 后渚港区处于洛阳江水道两岸。 20世纪60年代以
前,该处水深条件良好,自然环境优越。 20世纪70年代以来,洛阳江建闸及闸下大面积围垦,减少
了港区以内的纳潮量,加之晋江含沙量的增加,致使后渚港区淤浅。 航道通航水深减少。 目前已开
发利用的岸线为上游海军码头至下游海巡码头间约1700米,共建成8个泊位,“七五”期间还将增
加4个泊位。 后渚港马头山前岸线比较顺直,淤泥滩发育,淤泥层下伏基岩,基岩面起伏较大,其上
履风化残积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及高度变化也较大。 现有港区的扩建方向由海巡码头向南发展。
港区向南为晋江入海口,晋江以平均每年221万吨的泥沙量排入海中,晋江河口呈喇叭口状伸入泉
州湾内,喇叭口上侧形成后渚港的大片滩地,并引起港池的淤积。 泉州湾整治方案提出在现海巡码
头以南,建一顺坝,减少晋江向湾内的输沙,在港区对岸建立六条丁坝,束水攻沙,以保证后渚港前
及白崎航道水深。 顺坝的建设将提供港口发展的大片陆域。 建议由海巡码头以南2400米的岸线
作为港口发展岸线。 该段岸线处于晋江出海喇叭口的上缘,对晋江排洪量影响不大: 岸滩已形成
+4米的大片浅滩,加以处理后可形成港区的大片陆域;码头沿顺坝而建,对后渚一带的流域影响
不大。 建设后渚港区后方纵深1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辟作港口服务区。 除了仓储场地之外,配合对
外贸易、对外客运及港口本身生活福利要求,建设联检、公安、宾馆、银行、邮电、职工宿舍、医院、学
校等一系列服务设施,形成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港口独立区。
(3 ) 秀涂港区。 秀涂位于泉州湾内东北岸段,洛阳江水道与晋江出口的交叉处。 该岸段地势
平坦,水深条件较优越。 秀涂距泉州市区公路里程约30余公里。 若在湾内建设跨水道的大桥,则
可大大缩短泉州市区、秀涂的距离,使秀涂成为距泉州市区最近的深水港区,主要发展散货、工业码
头。 秀涂一带海岸上部覆盖近代滨海沉积层,下部为残积层。 北段岸线为淤泥质海岸,岸滩稳定,
平均标高2米左右。 该地区常年风向为北、东北向,港区背风而建,泊稳条件较好。 秀涂水产站以
北仍处于洛阳江水道中,与后渚港区同样受湾内淤积影响。 为整治后渚港及白崎航道,该岸段设立
了6条丁坝。 为了与洛阳江水道的航道整治标准取得一致,该岸段初步确定码头岸线长2.4公里,
以建设中级泊位为主,码头前沿线不得超过丁坝端部,以保证整治过水断面。 水产站以南至北乌礁
1公里岸线,深水区距岸边较近,是秀涂港区的最佳深水岸线。 北乌礁向东,沙质海滩宽阔,经开挖
治理后可形成深水港区,初步确定岸线长度为2.2公里。
目前秀涂水域已抛设了3个万吨级浮筒,供过驳作业用。 在无深水泊位情况下用过驳作业解
决大船到港的问题是可行的。 但过驳作业压船时间长,增加了货损和装卸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
货运量的增加,它必将由深水码头所取代。
(4 ) 石湖港区。 石湖港区位于泉州湾南岸的石湖山前,该处水深条件良好,为基岩海岸。 距岸
边约600米即为-10米等深线,可直接开采石湖山石料填筑港口陆域。 该处接近口门,泊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