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1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701
关于开发泉州湾经济圈的建议( 1999) 665
稍次于后渚港区。 目前石湖附近尚无勘探资料,深水区已用作过驳锚地。 根据当地条件及测图,初
步确定石湖以建深水泊位为主,适当建设中小泊位,今后建成为综合性的商业港区。 可用岸线长度
初定为2.7公里。
针对上述岸段划分,考虑了两个总体布局规划方案。
方案1 :
后渚港自海巡码头以下以顺坝作后方堆场的护坡线,码头建于-1米等深线附近,码头与后方
堆场由120米引桥相连。 码头采用桩基结构形式。 2400米岸线可建成3000 —5000吨级泊位
18 —20个,达到300 —400万吨吞吐能力。
该方案码头建于顺坝外-1米水深处,开挖工程量相对少些,对过水断面有一定的束窄作用,
对流速有一定影响,但有利于码头前水深的维护。 码头距陆上堆场较远。 将增加货物周转的运输,
运营不够合理。
秀涂港区采用顺岸式布置方案。 北段码头前沿线以丁坝端部控制,顺岸建码头对水流影响较
小。 该段岸滩滩面较高,易于回填成陆,回填后对纳潮量影响较小。 2400米岸线可建中级泊位
18 —20个,达到300 —400万吨吞吐能力。
秀涂水产站以南到北乌礁1公里岸线,岸线顺直,深水线距岸边较近,可建万吨级深水泊位5
个,达到150 —200万吨吞吐能力。 该岸段岸边为大片荒滩地,码头采用桩基结构由引桥与堆场相
连,可作为秀涂港区优先发展的码头岸线。
北乌礁以东为大片沙滩地,沙质为中粗砂,岸滩发育,水面开阔,岸滩顺应晋江泄水水势。 拟定
码头浅位于0米等深线顺岸发展,码头前水域要靠开挖形成。 该水域中粗砂底质开挖有一定困难,
开挖后淤积量的大小及维护的难易要作进一步研究。 2.2公里岸线可建成万吨级泊位12 —15个,
达到350 —450万吨吞吐能力。 东端可作地方小船及游艇码头。 该段岸线与湾内强风和自生波强
浪向垂直,对码头作业是不利的。
秀涂、后渚两港区之间,自湾顶海军码头之下建一铁路、公路大桥相连,大桥长1.5公里。 该桥
增加了泉州后渚与秀涂的联系,对湾内的通航影响甚小,泉州与秀涂的陆上距离由原来的30余公
里缩短为17公里。 秀涂港铁路自西岸后渚铁路线引出,加强了港口与铁路的联系,减少了铁路占
地面积。
石湖港区历年来水深情况良好,基本无冲淤变化,距岸边500 —600米顺-10米深水线建立万
吨线码头1.5公里,共可建7 —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 港区西侧依地形建一中小泊位区,其顺东北
风向,万吨级码头对其形成自然掩护。 中小泊位区码头线1.2公里可建泊位10 —15个,其可形成
450 —600万吨吞吐能力。
方案2 :
后渚港区自海巡码头以下以顺坝为码头轴线,若码头采取板桩结构形式,不需要引桥与堆场联
系,这在运营中减少了货物的周转路径是优越的。 码头前自然水深仅0米左右,开挖工程量较大,
开挖后对整个水道的水流影响不会太大。 但该地地质情况不明,板桩方案是否合理尚需做进一步
的工作。 2400米岸线可形成中级泊位18 —20个,达到300 —400万吨吞吐能力。
秀涂港采取港地、突堤码头方案,突堤宽350 —400米。 北段岸线形成3个港池、码头共长4.8
公里,可建中级泊位35 —40个,达到600 —800万吨吞吐能力。 秀涂水产站至北乌礁1公里岸线建
设顺岸栈桥式万吨级码头5个。 南岸线形成港地1个。 岸线4300米,形成20 —30个泊位,达到
400 —500万吨能力。 该方案在有限的岸段里形成了较多的码头泊位,用挖港池的泥沙回填突堤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