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9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849
海峡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2006) 813
快的港口。 第四,具有对台的政策优势,厦门和泉州是两岸定点直航的口岸,围头是福建省政府最
早批准的对台民间贸易交货点,厦门大嶝对台交易市场是大陆唯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是两
岸自由贸易区的一个现实的微缩版本。 厦门还实现了贸易结算方式的新突破,真正实现两岸贸易
“船直达、货直达、钱直达”。
(5 ) 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长期合作机制,来推动和保障海峡经济圈的建设,重点是建立产业合
作机制、投资保护机制、劳务合作机制、争端解决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 建立两岸长期合作机
制,推动方式上要采取民间层次上的推动和政府层次上的推动相结合,以民间层次上的推动为主。
(6 ) 建立海峡经济圈论坛,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经济合作理事会。 海峡经济圈论坛具有沟通、交
流、建立互信的功能。 论坛的参与对象可以是纯为学术界与实务界(产业界)的民间团体和人士,也
可包括政党领导人、以私人身份参加的市县官员,视两岸的互动而定。 论坛的形式是多元的,而且
同时存在多个产业与专业论坛,讨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及其相关内容。 在海峡经济圈论坛发展成
熟之后,可以过渡到常设的海峡经济圈合作理事会,由两岸市县地方政府或行业领导人就区域合作
问题进行对话。 同样的,合作理事会也是多元的,同时存在多个专业合作理事会。
二、提开两岸产业合作水平,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两岸产业合作水平,实现两岸共同繁荣,是建设海峡经济圈的立足点。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体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政
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 需要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生
产管理、鼓励理性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 就两岸经济合作而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就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互利,优化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两岸产业国际竞争力。
从区位、资金、技术、人力资本、文化等方面看,海峡经济圈的核心区、经济紧密区是两岸产业合
作的最佳地区。 在这里,两岸分工互补性明显。 除了人力、土地和市场资源外,海峡西岸在产业制
造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海峡东岸,在与国际接轨、产品设计、管理模式、技术、资金等方面有优势。 随
着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的回升,台湾的优势因产能不足而难以发挥,需借助大陆在制造方面的优
势;面对微利时代的成本压力,台湾高新技术企业将更多的生产移到大陆,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两岸产业整合的好处就在于能快速形成产业链条,使上下游企业的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 借助产
业链合作,台湾企业和大陆企业都可提升全球竞争力。
两岸产业如何提升合作水平、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双赢模式,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台商在
大陆的经营策略应有所改变,与大陆企业家开展技术和资金合作。 过去,台湾方面所提出的“根留
台湾”已不合事宜。 实践证明,台商应积极利用东南沿海的高素质而低成本人才、良好的研发基础,
提升产业合作层次,从低端产业链合作向高端产业链合作发展,特别要加强信息产业、现代机械制
造、精细和特色化工、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现代物流、金融业、中介服务、旅游服务、创意产业等领
域的合作。
从海峡西岸方面看,关键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两岸产业合作水平。 具体地说,要采取
以下措施:
一要深化农业和制造业合作领域,更要重视服务业合作。 台湾经济结构日益由以制造业为中
心转向以服务业为中心,服务业是今后两岸经贸合作的新领域。 例如,在物流方面,发挥对台直航、
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政策优势,鼓励台湾物流企业投资,建设海峡两岸专业物流园区: 争取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