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2025 CGMH醫療品質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
P. 35
口頭發表_智慧醫療
使用深度學習預測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 徵,如年齡、性別、病史及 HRV 等。中風風險通常受多重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 奇美醫院智慧醫療中心 陳佳鴻 因素交互影響,多樣 性數據有助於提升模型預測準確度。 2.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心臟血管內科 林志憲 優化模型架構:雖然 1D-ResNet 適用於時間序列資料,但在
辨識細微特徵可能 仍有侷限。未來將訊號轉為圖像,導入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智慧醫療中心 劉忠峰 多分支神經網路架構,強化模型對預測中 風風險特徵的能
力。 總結來說,建構 1D-ResNet 模型在中風風險預測上仍具
目的:隨著環境的變化,如生活、飲食以及壓力相關的工作, 改善空間,不足以應用於 臨床診斷。建議採用上述兩項方
中風相關疾病的發生率正 快速上升,對全球醫療造成嚴重 向進行優化,並進一步整合多模態資料,以符合 臨床實務
負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中風已成 為僅次於心 需求。
血管疾病的第二大致死疾病[1],早期診斷與預防是重要議題。 關鍵字:心房顫動、中風、深度學習
因此,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見的心律不
整,特點是心房不 規則且快速跳動,導致發作時出現無規
律的心跳。AF 期間,心房無法正常收 縮,可能導致血栓在 建置全靜脈營養(TPN)智慧開方系統以提升醫療
心房內形成,這些血栓一旦脫落並進入大腦血管,可能引發 安全與作業效率
缺血性中風。AF 會顯著增加的中風風險,早期預測高風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 蘇芳玉
並制定有效的預防。本研究基於深度學習預測 AF 中風風險, 彭益洵 林美怡 謝昆霖 張美惠 蔡慈貞 黃茗沂
以一維殘差神經網路(1D-ResNet)網路, 使用心電圖(ECG),
預測 AF 中風風險 。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如下: 1.提升診斷人 目的:過去,全靜脈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員效率:透過 ECG 訊號分析,提早預測中風風險。 2.開發深 處方開立過程中,醫師需先 選擇 TPN 品項後,然後在備註
度學習模型:應用 1D-ResNet 演算法,訓練並驗證 AF 預測 欄進行自由輸入(free typing)調整營養素與電解 質濃度配
中風風險, 優化診斷效果。 3.驗證模型:透過 ROC 曲線評 方。然而,若醫師對 TPN 品項或電解質濃度調整計算不熟悉,
估模型效能,適用於臨床診斷。 可能導 致不適當的電解質配方錯誤,並且在處方過程中需
方法:A. 數據收集 本研究數據來自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 與藥師反覆確認,增加醫師與 藥師間的溝通負擔,延長處
醫院,並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審 核,IRB 編號: 方確認時間,影響臨床作業效率。此外,處方確認 後,藥
11212-005。資料收集對象為 18 歲以上新診斷缺血性中風的 師仍需人工計算並手寫配方內容於藥籤上,增加計算與謄寫
AF,對照組為 18 歲以上患有 AF 但尚未發生缺血性中風者, 錯誤的風險。
資料期間為 2016 至 2023 年,共計 34,924 筆紀錄。由於各導 方法:建置 TPN 新開方系統,當醫師選擇 TPN 品項後,系
程的紀錄時間長短不一,考量深度學習 建模效果,使用前 4 統將自動載入標準 TPN 配 方(含營養素與電解質濃度),醫
秒的訊號進行分析(不足 4 秒者排除或 ECG 紀錄檔損毀的 師再根據病人個別需求(如電解質異常、營養狀 態)進行適當
資料),最終共收集 3,872 筆可用紀錄。80%紀錄用於訓練, 調整。此外,系統內建磷、鉀、鈣、氯、鈉等電解質濃度自
20%紀錄用於測試, 評估模型指標。 B. AF 預測中風風險系 動檢核 功能,若濃度超過建議範圍時,系統將以紅字警示
統模型 目前有多種傳統方法可用來從信號中提取特徵,如 並限制存檔,以確保處方適當 性。處方資訊將自動傳送至
濾波(filtering)方法、變換 (transformation)方法和振幅 藥師審核畫面,並同步列印於配方藥籤,從而減少醫 師處
(amplitude)方法。然而,傳統方法不適用於關鍵 的 ECG 方電解質配方錯誤件數,以及藥師在計算與謄寫過程中的錯
應用。在早期階段,僅使用傳統方法和機器學習技術進行 誤風險。
ECG 分析,所 以需要 1D-ResNet 的特徵結構,來自 ResNet 結果: TPN新開方系統於2023年9月正式上線,並建立了標
概念[2],透過殘差連結(Residual Connections),解決深層
神經網路的梯度消失(vanishing gradient)問題,提升訓 練 準化處方資訊格式,醫囑開立後自動填入藥囑備註欄及TPN
藥品標籤,改善傳統自由輸入錯誤電解質配方問題。統計分
效果。 析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系統導入前(2022年9月
結果:實驗一: 納入 12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至2023年8月),醫師每月平均處方錯誤件數為6.75件(錯
0.55 實驗二: 納入 I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4 誤率0.44%);而導入後(2023年10月~2024年9月),錯誤
納入 II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6 納入 III 導程, 件數顯著下降至0件/月(錯誤率0%)(p<0.05),有效減少
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5 納入 aVR 導程,預測中風 了處方錯誤。新系統可自動列印調製配方藥籤,供藥師線上
風險模型,AUC 為 0.58 納入 aVL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 審核,取代傳統人工計算與謄寫步驟,藥師計算或謄寫錯誤
AUC 為 0.57 納入 aVF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4 顯著降低,觀察期間未發生錯誤事件,藥師單筆處方審核時
納入 V1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6 納入 V2 導
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4 納入 V3 導程,預測中 間由15分鐘縮短至8分鐘,每日可節省7.7小時(每日平均66
筆處方×7分鐘÷60分鐘)。
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8納入 V4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 結論:本系統有效提升TPN處方準確性,降低醫師與藥師間
AUC 為 0.55 納入 V5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9 重複確認所需的時間,提高作業效率。同時,處方資訊可自
納入 V6 導程,預測中風風險模型,AUC 為 0.59 動列印於藥品標籤,並同步傳輸至TPN調配機,達成閉環管
結論:本研究使用 1D-ResNet 模型預測 AF 的中風風險,但 理。此系統亦能降低標籤耗材成本,增強異常管控機制,並
整體預測能力仍顯不足,不 同導程 AUC 值介於 0.54 至 0.59 透過異常警示與審核追蹤機制,確保醫師處方與藥師審核均
之間,難以有效區分中風與未中風的 AF。此外,在Accuracy 符合標準,進一步促進作業流程標準化,提升醫療安全與品
與 Recall 等指標上表現不佳,特別在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質。
方 面,未達臨床所需的標準。 模型預測準確度不足,無法 關鍵字:全靜脈營養智慧開方系統、TPN、醫師處方錯誤、
滿足臨床需求。因此,提出以下方向: 1.提升數據多樣性: 閉環管理
使用訊號作為輸入,可能限制其泛化能力。納入其他臨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