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科技與創新管理
P. 14
創新的三個基本學說
創新也是一種人類與生具有的心智活動,是一種本能。本文推薦三個有關創
新的基本學理: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的創新經濟概念,1987年諾貝爾經濟
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MIT)梭羅教授(Solow,
R.M.)的科技創新理論,系統性創新的萃思(TRIZ)理論。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的創新經濟概念
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對「創新」的詮釋為:原有生產因素的重新組合,改變
其功能以滿足需求,進而創造利潤。他的創新理論又稱為「創造性破壞」理論。
在其《經濟成長理論》一書中描述創新就有破壞,破壞原有經濟模式或均衡,新
的經濟模式取代舊的經濟模式,因此,經濟邁向繁榮期。當創新的速率減緩,產
量、物價與利潤也開始下降,進入衰退期。衰退期之後經濟陷入下滑而呈現蕭條
期。蕭條到谷底而逐漸回升,進入另一個復甦期。
熊彼得的生產因素重新組合,接納了創新活動會破壞原有經濟模式或均衡而
進入新的經濟成長。
MIT梭羅教授(Solow, R.M.)的科技創新理論
另一個提倡科技創新的梭羅教授,在西元1987年因為經濟成長理論的貢獻而
獲頒諾貝爾經濟獎。他的主要論說認為生產因素的技術提升會使用更多機器與設
備,更大的資本存量,會增加每人生產(per capita production)。這個經濟成長的原
因可能來自科技發展(technical development)。他也認為教育訓練以及生產方式或
組合的創新,也會提高生產力,使整個生產函數移動而上升提高。
梭羅經濟成長模型,主要發表在西元1956年的論文「一個經濟成長理論的貢
獻(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他以微分方程式構建其數
學模式描述科技創新與進步如何影響經濟成長。他的模式顯示,長期而言,科技
創新發展是經濟成長的動力。持續的科技創新進步,帶動實質所得的成長。西元
1957年的另一篇論文更直接指出科技變遷的創新進步與總合生產的密切關係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西元1960年他發表投資與
科技進步(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Progress)這篇論文奠定經濟成長會計的基礎。
梭羅教授的創新論點,產業科技是產業績效與成長的重要因素。同時教育訓
練的投資也是產業創新的要件。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