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21_原來臺北_0704.indd
P. 11

原住民族音樂的                                       距離 距離                的 樂 音 的 樂 音           民 住 原 民 住 原           與 們 我 與 們 我





 想像:古典與流行





 音樂中的「原」素








 撰文 /    林安






 不同視角下的原住民族音樂景觀:  1922 年受臺灣教育會派遣的張福興                           不過,原住民音樂採集並不僅是保存的意
 番社實況、歌謠採集  (1888-1954)採集日月潭邵族音樂,出                             義,在不同視角下,有不同的景觀——在學

            版的《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圖 2)是臺                               術探究的背後,隱藏著不同時期、不同歷史
 在中國福建、廣東的漢人來臺以前,南島民  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第一本出版著作,也是第                      脈絡下的目的——日本學者黑澤隆朝採集原
 族已經在臺灣生活五、六千年,目前政府認  一位臺灣籍音樂家從事原住民音樂田野採譜                      住民族音樂,其動機為日本「大東亞共榮
 定的十六個原住民族,皆為其後裔。臺灣各  的工作。1960 至 1970 年代,原住民族音                 圈」的民族意識;史惟亮、許常惠等學者進

 原住民族音樂性相當高,歌舞是南島民族共  樂採集則以史惟亮(1926-1977)、許常                   行的民歌採集運動,目的是從民歌中尋找現
 通的語言,歌謠則傳承著各族的文學、神話  惠(1929-2001)等人共同執行的「民歌                   代音樂的創作素材,保存瀕臨失傳且無文字
 圖 1 《臺海使��》所記�的�歌
 與歷史,因無自身文字紀錄,僅能口耳相           (圖片來源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採集運動」為主,他們接續日本學者的研究  紀錄的「傳統音樂」。此外,早期在採集音
 傳。直到清領時期,才有漢字記錄的原住民  成果,進行廣泛的田野調查,記錄原住民                       樂時候,將原住民族音樂因西方音樂理論而

 族音樂:1722 年來臺的清代首任巡臺御史  族與漢人的音樂。呂炳川(1929-1986)                 平均律化、調性化、節拍均等化等不足。無
 黃叔璥(1682-1758)《臺海使槎錄》(圖  在 1980 年出版《台灣山胞的音樂》唱片;               論如何,傳承音樂形式、建構傳統意識,皆
 1)、1697 年郁永河(生卒年不詳)《裨  動、祭典頌祖、情愛思念、勸戒、敘事,也  許常惠則在 1986 年出版《現階段台灣民謠  是今昔共同努力與積累的。
 海紀遊》、1717 年陳夢林(1664-1739)  包含原住民族樂器的描述。至日本時期,才  研究》分析民謠。如今,每年都有大學藝術

 《諸羅縣志》等,都有描繪原住民族社群的  有學者運用西洋音樂理論研究原住族民音  相關科系以原住民族音樂為研究的碩博士論
 音樂與生活實況。其中,黃叔璥以漢字記  樂,譬如黑澤隆朝(1895-1987)《台灣  文,加上民族音樂學的發展,使相關研究面
 音,漢譯臺灣各地原住民族社群共三十四首  高砂族の音樂》對臺灣原住民族之音樂進行  向更加多元。並且,在臺灣政府推動音樂採
 歌謠,雖無採譜,仍是目前關於原住民族歌  細緻調查,至今仍是了解早期原住民音樂的  集、數位典藏、展覽等宣傳和保存工作下,

 唱最早的文字紀錄,主題包含慶典歡樂、勞  重要文獻。  原住民族音樂得以不同形式生生不息。





 10                                                         1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