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陳慧光
P. 4
指標及其成分,或主要不同通膨指標間之研究為主,鮮少針對各指標
成分間之影響進行分析,故本文以將以美國三大通膨指標: 消費者物
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以下簡稱 CPI)、生產者物價指
數 (producer price index,以下簡稱 PPI)、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
數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可稱為 PCEPI,以
下簡稱 PCE),以及其個別細項進行研究,利用由上而下法 (top-down
approach) 剖析個別細項之交互影響,進而揭示影響通膨數據背後之
可能成因,為投資人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前瞻且全面性的資訊。
研究實證分析顯示,透過 Granger (1969) 因果關係檢定 (Granger
causality) 與迴歸分析檢定交互比對下,CPI 及其細項相對於 PPI 及
其細項提供較高的預測價值,然而前者對於核心 PPI 卻缺乏解釋
力,另外,本組在兩檢定法出現高度互斥現象,需再利用實驗組與對
照組進行結果比對。另一方面,在 PCE 及其細項配對於 PPI 及其
細項組別中,前者除了展現高度預測價值外,對核心 PPI 解釋力亦
優於前組,且此組在兩模型檢定結果中具較高之一致性,可謂以 PCE
及其相關細相作為 PPI 及其相關細項之領先指標,實證上或許更能
提高預測準確度。而本研究除組別結論外,還於細項成分檢視中,發
現需特別注意能源及建築兩項目所雙雙呈現之干擾因子,推測其因為
能源數據普遍涵蓋於其他相關項目 (如交通運輸),而建築數據卻受
到像是租金補貼等長期政策所影響,故可能出現季節性效應且擾動之
存續狀態將比預期還要更久,凡此種種皆可能降低模型預測效果,若
後續研究者能因此避免相關設定偏誤,應有助於從不同觀點切換通膨
視角以提升研究價值。
本文架構簡述如下: 第 2 節為探討國內外有關通膨指數交互影
響之相關文獻,第 3 節為研究方法,解釋本文採用之資料取樣區間、
計量模型、變數選擇以及檢定統計量等,第 4 節則列出實證結果,並
就各細項結果進行比對分析,最後再輔以第 5 節作為本研究結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