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電子書_20200407
P. 56

各領域科學家,推動國民科學系列講座、舉辦科學展覽與科學季。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她更委託媒體結合科學家,在極短時間內製播地


                   震科學節目-《震起的臺灣》,深入且完整地介紹臺灣地震的研究。






                         有感於臺灣社會科學資訊的不足,郭允文開始思考,如何加強科



                   學傳播、鼓勵科學參與。在時任科教處處長陳國棟的支持下,1997 年


                   起國科會委託當時在政大廣電系任教的關尚仁老師,組成專家學者團



                   隊,製作科普節目《科技萬花筒》,希望透過電子媒介播送,深化科


                   學普及化的傳播效果。節目將艱深的科學理論轉譯成電視影像語言,



                   具有可看性和啟發性,讓八歲的小學生,到八十歲的老人,都看得下


                   去也看得懂,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科技萬花筒》總共有六大主題:



                   微電子與通訊、基因與生物科技、本土化科技發展、尖端科技、災害


                   防治、網際網路與社會變遷及教育改革等,總播映時間共達 1020 分



                   鐘。這一系列科普節目造就不少傳播公司,但也摧毀一些傳播公司,


                   原因是科學人與傳播人對話的鴻溝很難跨越,也因此科傳人才的培育



                   越顯重要。郭允文與關尚仁兩位不同領域專家都認為,傳播人要為科


                   學家鋪路,讓科學家走過橋樑,從而讓大眾了解科學。所以,內容產



                   製、人才培育、知識管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這是推動科學傳播


                   的三項重點工作。





                                                            56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