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易經_Neat
P. 49
1.15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
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
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白話:九三爻辭說:“君子整天勤奮努力,晚上警惕戒懼。雖有危險,但
不會有災難。”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君子增進德行與樹立功業。做到忠誠信實以此增進德性。修正
言辭,樹立誠意,以此累積功業。曉得時勢達到之機就順應其到達,能對事物
了知其幾微。曉得時局何時終止就順應其終止,能與事物保持適宜狀態。所以
居上位而不驕傲,在下位而不憂愁。所以勤奮進取因其時而戒懼,雖有危厲而
無咎。”
解讀:“知至至之,知終終之”:曉得時勢達到之機就順應其到達,曉得
時局何時終止就順應其終止。這與《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君子只求就
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安心的處
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意思很接近。也是老子《道德經》“道法自
然”的分解。
至于為什么孔子解易,儒家與道家思想兼而有之,原因有二:易經是儒道
之源,易經本來就是儒道兼備。孔子學易是在晚年 50 歲左右,著《易傳》
(《十翼》)應該更晚一些。曾是老子學生的孔子在經歷了大半生推廣儒家思
想,恢復周禮失敗以后,需要在思想境界上繼續進步自己,以求悟道,儒道合
參乃是必然。
1.16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
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
及時也,故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