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易經_Neat
P. 50
白話:九四爻辭說:“龍或躍或潛于淵,無咎。”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上下無常,不是為了邪欲。進退無常,并非是脫離群眾。君子
增進德行與樹立功業,想及時完成,故無咎。”
解讀:九四處于不安穩的位置,其上下進退是在做試飛練習,這是為了盡
快增進德行以建功立業。這說明了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首先要經歷磨練的道
理。
1.17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
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白話:九五爻辭說:“龍飛于天上,適合見大人。”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相同的聲音相互感應,相同的氣息相互追求,水往濕處流,火
往干處燒,云從龍生,風由虎出。圣人興起而萬物矚目。受氣于天的親附上,
受氣于地的親附下,則各歸從(自己的)種別。”
解讀:這一章節是《易經》最有名的段落。文王演周易,以乾卦為核心,
乾卦九五爻又為全卦之主爻。本章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古時侯帝王稱
“九五至尊”和龍,把圣賢稱作“龍象”,都源自于此。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古時侯人熟悉自然與社會的最基本公理,“天
人相應”、“天人合一”即源于此。天上出現龍,必然對應世間出現大圣人
(大人)。麒麟的地位僅次于龍,《說文》:“麒,仁獸也。”傳說孔子的母
親顏征懷孕時遇一麒麟而生孔子。“西狩獲麟”發生在周敬王庚申三十九年
(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
已七十一歲,從此已不再著書。孔子感麟死而憂,于兩年后魯哀公十六年(公
元前 479 年)與世長辭。孔子死后,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
白《古風詩》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的詩句。
1.18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白話:上九爻辭說“龍飛過高有悔。”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尊貴而不當位,高高在上失去庶民,賢明之士處下位不能來輔
佐,所以只要一行動就產生悔恨。”
解讀:以上是《文言傳》第二節,完全以人事的進德修業闡述爻辭的含
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