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173

第二章  漢娜鄂蘭-不思考的後果



                                                 第一節  行動裡的思考


                          思考在平常人看來似乎是一件同呼吸一般簡單的、近乎本能的活動,我們

                   不需要特意去學習如何思考,因為思考即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能力,每個人都

                   具有思考的能力。上述的話確然沒錯,但本文所提及的「思考」並不是如同日常


                   生活中,人們在處理生活雜務或是進行簡單的日常抉擇,譬如說規劃今日行程、

                   決定每日穿著等那般淺層的思考,而是如同構思一個學說、閱讀並理解一個難解

                   的理論,甚至是思索自身人生的意義等需要人全心投入的深層次的「哲學思考」,


                   而接下來本文所要討論的便是這種哲學思考的本質與其意義。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9-1975)對思考提出了一種描述  ──「過去

                   和未來之間的縫隙(Lücke)            111 」,在此漢娜認為的思考是哲學思考,她指出當人沉


                   入思考中時,人是被抽離的,抽離於日常生活之中,在這個狀態中,人不完全存

                   在於此時此地,而是陷入了過去和未來之間的縫隙,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之中。


                   漢娜認為每個人都有做哲學思考的能力,並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運用這種能力,

                   就像是一個「夢遊者」,做哲學思考意味著清醒的走過人生,不逃避提出問題。」

                   (Ingeborg Gleichau, 2004)其中差別只在於選擇用與不用而已。透過思考,我們


                   得以了解我們自己,也能夠清晰的了解到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的意義。思考是

                   「我與我之間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之中,身兼發問者與回答者兩種身分,就好


                   似從我自身之中分裂出了兩個人,分當發問者與回答者兩種角色,因為我知曉我

                   的一切,所以我無從逃避任何問題,這種對話是一種自我的辯證,就如蘇格拉底

                   (Σωκράτης, 470B.C.-399B.C.)曾經驗到的一般:





                   111   當一個人開始認真的思考,我會彷彿覺得與日常生活的時空隔絕,微微產生一種飄然之感,

                   像是自尋常的時間流動中滑落。見於(Ingeborg Gleichauf, 2004)頁 151。

                                                            12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