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175

位於活動生命的最低階,對應於人的生物性歷程,旨在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凡與

                   延續生命有關的活動皆屬勞動的範圍,但同樣的,其所創造的物品不但會隨自然


                   消逝,同樣也會隨人的消逝而歸為虛無,「生命僅止的人,等同於停留在物種層

                   次的生存,也就一種尚未進入「世間」(the world)的存在模式」(Hannah Arendt,

                   2015)。


                   二、工作

                   位於活動生命的中階,對應於人類存在的不自然性(unnaturalness),工作位於勞


                   動與行動之間,其所創造的物品,能「長久留存,長於製作者的生命,甚至能與

                   不同的人分享,從而造就一個客觀的真實世界(世間)。」(Hannah Arendt, 2015)

                   可供分享意味著具供他人體驗的機會,體驗所得的觀感便能匯聚成流,從而創造


                   了一個客觀的人造世界,使行動得以進行。

                   三、行動

                   位於活動生命的最高階,對應於人的多元性(plurality)條件,是唯一不需要中介


                   的活動,並且是人和人之間所進行的活動,人類的存在是複數且多元的,在其中

                   不會有完全一樣的人,不論是不同時間軸的同一人,或是於群體之中完全相同的


                   二個人,如若人的性質或本質完全一樣,且如其他的事物般可加以預測,則行動

                   便成為一種不必要的奢侈,也是對普遍的行為法則的干預,而行動的所創造的事

                   物則是不朽的,因為眾人共同的記憶與歷史的承載,只要尚還有人記得曾經進行


                   的行動,則它便是一個不朽的事物。

                          在這三者之中,漢娜認為「勞動與工作雖可由他人代為,但行動不行,因


                   為一個沒有言行的人,猶如不存在人世間。」(Hannah Arendt, 2015)由此可知,

                   行動有其獨特性,是勞動與工作所不能取代的,行動是每一個人真正做為其獨特

                   性的個體所展現的生命樣式。



                          生而為人是一種和他人共存的存在。一個人以言語和行動來表現自我,透

                          過我們的言語和行動,即清楚顯示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以言語和



                                                            14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