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27

其四為放,就如同先前提到的「苦」,人世間許多的苦惱往往是因為人的

                   執念導致放不下種種使人痛苦的根源,「放下一件事」聽著簡單,似乎再輕而易


                   舉不過,只是人在當下往往只會抓的更緊,痛的更深。佛教高僧虛雲法師曾說過:

                   「修行需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簡言之就是為了從苦中解脫,


                   唯有放下。茶道中的放,是倡導人們放下手邊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下世俗

                   的枷鎖,讓自己處在放鬆的狀態,方能品嚐茶中之甘甜。




                                                          小結

                          佛教與茶道是以怎麼樣的關係存在著。佛教與茶道自開創以來都一直是以


                   一個互利共生、相生相息的狀態在互相依賴著,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為

                   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僧人因對茶的需求而


                   從根本上推動了茶業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

                   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所以中國才自古會有「自古名寺出名

                   茶」的說法。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做茶畫,這些因應飲茶時所衍生而出的茶藝,豐富了

                   茶文化的內容。


                                                        151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 的哲學思想以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
                   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

                   (3.)佛門的茶事活動為茶道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許多參考,寺院持續不斷的茶


                   事活動對提高飲茶技法規範或飲茶禮儀都有非常可觀的幫助。










                   151
                    梵語  brahma-ātma-aikyam。為奧義書(梵  Upanisad)所代表印度正統婆羅門系統世界觀之根本思想。即宇
                   宙根本原理之梵(梵  Brahman)與個人本體之我(梵  ātman)同一不異之思想。

                                                            1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