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3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73
感情;亦是在校園裡參與活動的女大生在社會面前談同志戀愛的勇氣;還有在校
園裡誘拐女學生的狼師在最後畏罪逃跑,還有為團隊的死亡而心存愧疚的倖存者;
以及後來在事件中鮮明出現在十字路口上隨機殺人的主角健敏。他們在各自的生
命中都留有對方缺憾的影子,最後卻也都不約而同地走向十字路口。
悲劇不僅出現在人物各自的生活當中,最後也在十字路口上爆發同樣的悲
劇命運,亞里斯多德在《哲學之詩》裡的悲劇性提到:「悲劇模仿行動,而行動必
定是可見的,演員則必定穿有某種裝束,必定會在某個特定地點。這就是說,只
171
有可能看見之事以及支配可能看見之事的那些法則才是悲劇的一部份。」 事件
當中的人物最後都在十字路口遇上殺身之禍的悲劇,追溯回一個起始的源頭,能
夠看見一個殺人行動而釀成一樁無法挽回的悲劇。而悲劇的發生必定是可以被讀
者理解的,因為它來自於對日常生活的模仿,在現實生活當中可以被看見的事件,
事件因行動而造成的悲劇,悲劇作為對行動的模仿讓我們從行動的背後去設想其
動機的可能性。
而「悲劇的目標也是為了激起憐憫和恐懼,因為只有通過失敗才會激起反
172
省。「將事件整合為一個行動一個整體乃是悲劇模仿決定性的特徵。」 同時,讓
讀者從小說當中看見隨機殺人這樣的厄運事件發生,進而引起讀者對故事人物的
遭遇感到恐懼與憐憫,當人物遭逢殘酷的命運,也使讀者反觀自身的處境,同樣
地也會擔心遭到相似的悲劇而引起恐懼與擔憂。
然而,《哲學之詩》裡也提到:「要把悲劇寫得好像被看見那樣,就意味必
須詳細描述行動,但行動一旦被理解了,這齣戲實際上不是非得要演出。它可以
173
只是用來閱讀。」 透過文字的描述使我們看見每個人物之間的互動,放大在事
件裡的每個人物,看似閱覽每一個主角的生命經歷,實則是一件埋伏在行動背後
的悲劇 , 直到在十字路口上驟然看見受害無辜的人物全都是前面所出現的角色,
171 [美]戴維斯著 陳明珠譯(2012)。《哲學之詩》,華夏出版社,頁 62
172 [美]戴維斯著 陳明珠譯(2012)。《哲學之詩》,華夏出版社,頁 103
173 [美]戴維斯著 陳明珠譯(2012)。《哲學之詩》,華夏出版社,頁 6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