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4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74
亦都成了受波及的對象,情節發展到了最後,目睹到的卻是一個鮮明人物在一次
自我的實現當中用行動去成全了被記得的自己。
悲劇性的結局能夠讓讀者印象深刻,在於最終所造成的結果是不被預期的
結局,不管是對命運的無力還是對身而為人的同感,都激起了人類在面對生活當
中的無常。也源自於是一個現實的發生,因為「不管在哪種情形下,模仿都突顯
了現實的東西,正如歌唱突顯了說話,或者舞蹈突顯了行走。那麼這一模擬,作
為一個行動本身,必定具有一個動機,而這個動機源於行動中人的性情。而性情,
有兩種基本類型,一個是更虔誠、高貴或威嚴的一類;一個是更卑劣、低賤或卑
174
微的一類。一個最終通向悲劇,另一個通向諧劇。」 我想,從小說人物們所遭
逢的悲劇性情節和亞里斯多德所談的悲劇性,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模仿行動這個
行為本身,讓作為讀者的我們看見一起隨機殺人行動的視角。小說裡所彰顯事件
的現象,作為對隨機殺人事件的描述,透過文字對行動與人物之間的描述互動,
讓我們預見一個事實發生的可能,來自於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時事,如此的悲劇性
含意也使得人們開始去省思背後的原因。
第三節 用詮釋視角來看小說內容
小說作為對現實事件模仿的雛型,使讀者見到一個隨機殺人事件的發生,
175
就如同作家胡淑雯曾說的:「小說的本命,該是撼動現實。」
從小說當中看見一個殺人行動的鋪陳與爆發,看似每篇人物的故事時都像
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漸漸地發覺人物之間都有和誰有互相關係,攝影師與法官
是父子關係、法官因父親到安養院而認識了看護後來發展成情侶關係、在女同志
生的生活裡遇到轉學生健敏、在校園狼師的章節裡健敏是班長、在最後一章健敏
174 [美]戴維斯著 陳明珠譯(2012)。《哲學之詩》,華夏出版社,頁 40
175 TED-Ed(2012)。虛構小說如何改變現實世界?取自 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how-fiction-
can-change-realit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