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5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75
殺的人物有心懷愧疚的倖存者等。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就猶如拼圖一樣,由一個
事件貫穿並發展在讀者與文字的視域當中慢慢融合,並目睹到一樁意想不到的殺
人行動。
然而,若對應到現實的社會事件正是鄭捷的隨機殺人事件,故事情節走向
悲劇的地點是人潮眾多的十字路口,形同在封閉的捷運車廂裡行兇,行動同為殺
人行徑,從因果動機當中,可以在第七章的回顧裡讀到健敏的生命,經歷過家庭
與學校相互關係因素等都是影響其行動後產生的結果 , 也 間接地導致對整體社會
安危環境的影響,與鄭捷殺人事件的情境脈絡相似,文字結構經由隱喻的雛型與
鋪陳,使得我們再次關注起這件議題的出現。
176
因為「文本對我們所述說的乃是關於我們自己的事情。」 而我們經過小
說文本所傳遞的語言,引發讀者思考事件所引起的整個緣由,然而「詮釋是思想
的工作,這工作在於對表面意義裡的隱藏意義加以解讀,在於開展蘊含在文字意
177
義下的意義層次。」 小說陳述隨機殺人的行動,間接地勾勒出發生在我們日常
現實裡的鄭捷殺人案事件,再度地重新省思事件的重要性。
文字意義下的背景使讀者了解我們並不是局外人,因為這關係著整個社會
群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影響性。如同在遭逢殺人災禍時每個人物無不是悲劇性的
場面,而殺人者健敏在回顧自我的生命成長時,他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互動網絡
也使得他在思考生命意義時的扭曲,體現在細微的動態上,像是殺校貓事件、與
同學分享殺人計畫、在作文上寫下想被記得的重要時卻被班導駁回以及回想自小
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等,都能見微之著的看見他後續行為的發展。讀了文字底下
的意義主要是凸顯一個隨機殺人事件的議題後,人物劇情與行動之間的視角使讀
者開始思索以及在省思的過程中體會到日常生活這樣的場域是深刻的有事件正
存在著屬於社會集體的事。
176 潘德榮(2015)。西方詮釋學史,台北市:五南,頁 325
177 潘德榮(2015)。西方詮釋學史,台北市:五南,頁 32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