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8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08

第四章  消除偏見後工人的形象



                          筆者認為每個職業都有各個辛苦的地方,每一份工作,都只是他們的工作

                   而已,我們不應該用職業以及從事這份職業的人的外觀行為來做評價,什麼是好

                   工作和不好的工作。擁有比較好的學歷,只是比其他人有了更高的競爭力,不應


                   該以學歷的高低來評斷他人的職業,我們應該放下既定的觀念,高體力的工作不

                   是不好的工作,高腦力的工作也不一定是好的工作。這個社會就像是一架機器人,


                   每個職業都是一個齒輪,缺一不可,否則這個社會無法進步下去。傳統思惟中「萬

                   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應該改成「萬般皆可為上品,終身學習創價高」

                   才對。    254


                          在進步下的同時,我們參照上文所提及的亞里斯多德德性論,我們假設現

                   今每個在職場工作的人都富有「德性」,不過這種德性並不全然取而用之,因為


                   亞里斯多德是假設我們活在城邦制度下的社會中而使用這種品質,如今在自由經

                   濟底下,我們必須撇除城邦這概念,我們必須以追求「幸福」為一生目標,並且

                   與人相處時,時時提到此概念。而當人把「幸福」當成最終目標追求,我們接下


                   去陳述亞里斯多德認為每一種事物都要發揮其功能才是符合其為某物的價值,而

                   人都有潛在的德性。當我們成為老師,我們就要做出符合老師的行為,無論上班

                   下班,還是思想中都須符合,而成為工人,也是要做好工人該做的事,有時,工


                   人受偏見,會不會也是其自身沒有做出符合「工人」這一角色的事,因此我們再

                   檢討「偏見」時,也要回到工人所行之事,

                          如果每個人都參照亞里斯多德之德性而生活,這些偏見是可能解消的,不


                   過並不是馬上,因為長久的歷史、教育......等等,使人們的潛意識中不斷累積,

                   我們必須從身邊的人開始觀察與使之知道其理論,或者使用社群軟體分享這一類




                   254 司徒達賢。(2009)。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今周刊。641 期

                                                            13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