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4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04

第三章  如何從亞里斯多的德性論思考台灣工人受偏見一事



                                               第一節  亞里斯多德德性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The Nicomachean Ethics)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

                   德的哲學著作,共十卷,一百三十二章,探討了道德行為發展的各個環節和道德

                   關係的各種規定等問題。書中系統闡述了德性在於合乎理性的活動,至善就是幸


                   福等觀點,認為萬物都有一個目的——求善,任何事物都具備適合本性的功能—

                   —為善。人生最高目的是求得至善,至善就是幸福。求得個人善是倫理學目的,

                   求得社會的群體善是政治學目的。書中用中道原則對勇敢、節制、卑鄙、高尚、


                   虛榮、慷慨等道德規範加以考察和說明,認為人只有依靠理性的指導,慎思明辨

                   才能判斷是非善惡。

                          《尼各馬可倫理學》成為西方近現代倫理學思想的主要淵源之一,為西方


                   近現代倫理學思想奠定了基礎。  該書對中世紀和近代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發展

                   有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以上初步引用了廖申白對於《尼各馬可倫理學》做介紹,筆者想在本章的

                   開頭先論述亞里斯多德的德性論與本題目的關聯性,亞里斯多德在其書的第一卷

                   他說:「每一種技藝與研究,同樣的,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是以某種善為目

                          251
                   的。」 由此可知在他的倫理學建構中,是有一種目的做為追尋。而筆者使用亞

                   里斯多德的德性論證明是否可能使台灣的普遍民眾在對於工人的偏見消除,試圖


                   以亞里斯多德的每個人都有其功能與最高目的,上班族與工人間的工作性質雖然

                   不同,但是都是在發揮其功能,而只要正確的發揮其在工作的能力,就不應該有

                   高低之分。


                          亞里斯多德主要解釋的道德的德性就是ㄧ種品質,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道



                   251 亞里斯多德:《尼克馬科倫理學》,廖申白譯著,商務印書館,2003 年,第四頁。

                                                            9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