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图解猪病防治
P. 100

该菌在 5~15℃环境中至少能存活 1~2 周,对季胺盐消毒剂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目前,该菌在细菌学的分类上尚无定论。16SrRNA 系统分析显示,该菌与脱硫弧菌
               科其他成员的相似性为 91%,但该菌的脱硫能力尚未得到证明。
                    【流行病学】

                    易感性  猪是本病的易感动物,其次仓鼠、豚鼠、大鼠、雪貂、狐狸、家兔、羔羊、
               幼驹、狗、鹿、猴、鸵鸟等也可发生本病。断乳猪至成年猪均有发病报道,但以 6~16
               周龄生长-肥育猪易感。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感染后 7d 可从粪便中检出病菌,感染猪
               排菌时间不定,但至少为 10 周。

                    传播途径  病原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并随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
               染。此外,鸟类、鼠类在本病的传播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天气突变、长途运输、饲养密

               度过高、更换饲料,并栏或转栏等应激以及抗菌药类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均可成为
               本病的诱因。据国外报道,屠宰时大约 5%~30%的猪有该病的病变,有时达 40%;病死
               率一般为 1%~10%,有时高达 40%~50%  。多数猪呈隐性感染,临床以慢性病例最常见,
               死亡率不高,但可引起病猪生长缓慢,增加饲养成本。
                    【临床症状】人工感染潜伏期为 8~10d,自然感染潜伏期为 2~3 周,攻毒后 21d 达
               到发病高峰。临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三型。

                    1.急性型  较少见,可发生于 4~12 月龄的成年猪。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贫血,血色
               水样腹泻,病程稍长时,排黑色柏油样稀粪,后期转为黄色稀粪。有些突然死亡的猪仅

               见皮肤苍白而粪便正常。该型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许多猪发病,死亡率高(12%~50%),
               尤其是后备母猪。
                    2.慢性型  本型最常见,多发生于 6~20 周龄的生长猪。病猪表现食欲减退,精神
               沉郁,被毛粗乱,消瘦,皮肤苍白,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或呈糊状,有时混有
               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如症状较轻及无继发感染,有的猪在发病 4~6 周后可康复,但有
               的则成为僵猪  。

                    3.亚临床型  感染猪体内有病原体存在,由于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不引起人们的
               关注,但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下降。

                    【病理变化】病变多见于小肠末端的 50cm 和结肠螺旋的上 1/3 处。肠壁增厚,肠
               管直径变粗,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肠黏膜形成横向和纵向皱褶,黏膜表面湿润而
               无粘液,有时附有颗粒状炎性分泌物,黏膜肥厚。
                    坏死性肠炎的病变还可见凝固性坏死和炎性渗出物形成灰黄色干酪样物,牢固地附
               着在肠壁上。

                    局限性回肠炎的肠管肌肉显著肥大,如同硬管,习惯上称“软管肠”(类似于塑料
               制的水龙带)。打开肠腔,可见溃疡面,常呈条形,毗邻的正常黏膜呈岛状。
                    增生性出血性肠病的病变同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大肠,回肠壁增厚,小肠内有

               凝血块,结肠中可见黑色焦油状粪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图 3-54,图
               3-55,图 3-56,图 3-57,图 3-58,图 3-59,)


                                                            99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