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猪病防治
P. 149
移行到肝脏和腹腔,发育为细颈囊尾蚴,狗等终末宿主吃了带有细颈囊尾蚴的猪的网膜等
组织,就感染泡状带绦虫。
本病分布广泛,凡是养狗的地方,一般都有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主要发生于仔猪。细颈囊尾蚴病多系慢性发展,少量寄生时一般不表
现显著的症状。多量寄生时可以引起猪只消瘦衰弱,腹部膨大,黄疸,腹部压诊有痛感,
严重感染时,可能发生腹膜炎等症状。
【病理变化】剖检特征为肝脏肿大,出血,腹膜炎,腹腔内有红色透明液体。在肠系
膜、网膜和肝脏表面上有鸡蛋大小的水铃铛(彩图 101、102),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内
有一小白点,即为头节。六钩蚴移行时肝脏出血,在肝实质中有虫道。
【诊断】 生前可试用血清学诊断,但目前仍以尸体剖检或宰后检验发现细颈囊尾蚴
来确诊。
【防制】
1.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试用吡喹酮治疗,50mg/kg 体重,1 次口服。
2. 预防 参见棘球蚴病。
单元二十 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及幼虫寄生于肌肉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
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以西藏、云南、河南和东北各省较多见。人旋毛虫病可致死,故肉
品卫生检验中将旋毛虫列为重要项目。
对猪管理方式的改变、公共卫生事业的加强,以及近来旋毛虫检查和血清学诊断技术
的提高,都大大降低了旋毛虫的发病率。
【病原】雄虫长 1.4~1.6mm,尾端有泄殖孔,有两个呈耳状悬垂的交配叶。雌虫长为
3~4mm。阴门位于前部的中央,胎生。幼虫长 1.15mm,圈曲在由机体炎性反应所形成的
包囊内,包囊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长 0.5~0.8mm。
【流行特点】
猪、犬、猫、鼠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人对弓形虫都易感。
宿主摄食含有感染性幼虫包囊的动物肌肉而感染,包囊在宿主胄内被消化溶解,幼虫
经 2~6d 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黏膜深部肠腺中产出幼虫。
幼虫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散布全身。到达横纹肌的幼虫在感染后 17~20d 开始蜷曲,周围
逐渐形成包囊,到第 7~8 周时包囊完全形成,此时的幼虫具有感染力。
猪感染旋毛虫主要是吞食老鼠、某些动物尸体、蝇蛆、步行虫等。或用没经处理的厨
房废弃物喂猪均可引起感染。
人感染旋毛虫多与食用腌制与烧烤不当的猪肉制品有关。个别地区有吃生肉或半生不
熟的习惯。切过生肉的菜刀、砧板可能黏附有旋毛虫的包囊,亦能污染食品而造成食源性
感染。
【临床症状】 动物对旋毛虫耐受性较强,猪感染时往往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初
期有食欲不振、呕吐和腹泻等肠炎症状,随后出现肌肉疼痛、步伐僵硬,呼吸和吞咽亦有
不同程度的障碍,有时眼睑、四肢水肿,很少死亡,症状可自行恢复。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