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猪病防治
P. 69

要特征。

                   【诊断】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须依赖于血清学诊断和病毒的分离鉴
              定。HI试验、中和试验和阻断ELISA等方法可用于检查抗体阳性猪。采用病猪大脑或扁桃

              体经处理后接种于PK15和猪肾原代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本病应注意与伪狂犬病和PRRS鉴
              别诊断,只有猪副黏病毒引起角膜浑浊。
                   【防制】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止猪蓝眼病病毒侵入猪场

              的可靠手段。在引猪种时须经血清学检测防止引进阳性猪,并群前实行隔离,控制人员流
              动。在发病猪场主要采取净化措施,如封闭猪群、扑灭有临床症状的猪,并做好病死猪的
              处理。同时加强消毒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用细胞培养和鸡胚增殖蓝眼病副粘病毒,制成油苗或氢氧化铝佐剂苗,可用于该病的
              预防。




                                         单元十九   尼帕病毒感染


                   1998 年秋至 1999 年春在马来西亚暴发一种以脑炎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在感染猪
              群和与猪接触的人群之间流行,导致许多人及猪死亡。经病毒学和血清学试验证明,该病
              的病原并非最初认为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而是一种未曾报道过的新病毒,命名为尼帕

              病毒(Nipah virus),尼帕是马来西亚森美兰州的一个村庄地名,从该地的患者分离到该病
              毒,故而得名。
                   尼帕病毒感染致人死亡,归因于猪的感染,回顾性调查表明,该病实际上在 1997 年

              即有某些猪场工作人员患病,以后由于感染猪群的运输,此病蔓延传播到马来西亚大部分
              地区和新加坡,至 1999 年 5 月,马来西来亚发病人数为 265 人,死亡 105 人,新加坡发
              病人数为 11 人,死亡 1 人。
                   【病原】尼帕病毒属于副黏病毒亚科,单股负链 RNA 病毒,有囊膜,囊膜有穿膜糖
              蛋白,包括细胞受体结合蛋白和融合蛋白(F 蛋白),前者又包括糖蛋白(G 蛋白)、血凝

              素(HA)或神经氨酸酶(NA)。病毒粒子大小为 120~500nm,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感染的
              细胞,在细胞质内可见大量丝状核衣壳充斥的包涵体。
                   尼帕病毒在体外不稳定,对热和消毒药较敏感,56℃加热 30min 即可使其破坏,用一
              般消毒药和肥皂等清洁剂很容易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是尼帕病毒感染的主要来源,发
              病的猫、狗等动物也能传播。
                    易感性  尼帕病毒除可引起人、猪感染外,还可感染狗、猫和羊等家畜。主要发生

              于养猪场和屠宰场,病人绝大部分为养猪业主或屠宰工人。尼帕病对人的致死率大约为
              38%,对初生仔猪的致死率高达 40%,而对成年猪的致死率仅有 5%。
                   传播途径  呼吸道可能是尼帕病毒的有效传播途径。感染的方式主要是与病猪接触,
              接触病猪的血、尿、粪便、分泌物以及屠宰发病猪等都可使人发病。

                                                            62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