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猪病防治
P. 70

果蝙蝠可能是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和贮存宿主。关于尼帕病毒是否能由病人直接传染
              给健康人,还未得到证实。在马来西亚,接触本病患者的医护人员未发生尼帕病毒的感染,
              另有资料表明接触病猪肉感染的机率很低。

                   【临床症状】在猪的自然感染病例中,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有的无任何
              临床症状,该病在猪群中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潜伏期一般为 7~14d。
                   初生仔猪感染后,多表现为呼吸因难,后肢软弱无力并伴有肌肉震颤、惊厥等症状。

                   断奶仔猪和生长-肥育猪通常表现为急性高热,体温达 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
              咳嗽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重症者偶有咳血。除此之外,通常伴有颤抖、肌肉痉挛、
              惊厥、后肢无力、步履蹒跚甚至麻痹。感染率高达 100%,死亡率较低,多在 5%以下。
                   种猪感染后可突然死亡,常伴有呼吸困难,流涎,鼻腔分泌物增多,多呈粘液性、脓

              性或血性,还伴有精神亢奋,头部僵直,痉挛,眼球震颤,口腔用力咀嚼,因咽喉部肌肉
              麻痹而出现吞咽困难,口吐白沫或舌外伸。
                   【病理变化】尼帕病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在大脑皮层和脑干的
              血管有明显的炎症变化,并有向肺、心、脾和肾实质扩散的趋势,这些部位也可观察到大
              面积的坏死灶。

                   猪的病变主要见于呼吸道,在肺部可见特征性多核合胞体细胞的巨细胞肺炎。少部分
              病猪出现伴有脑膜炎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在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也可检测到尼
              帕病毒抗原。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很难确诊。与病猪接触的人多发,以出
              现脑炎症状为主,病理变化以血管炎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合胞体为主,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依据。
                   目前采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的分离鉴定、核磁共振、RT-PCR、免疫组化
              等。

                   【防制】尼帕病是一种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危害巨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生该病的
              报道,因此,建立有效的检疫方法,加强进口动物特别是进口猪的检疫,对于预防尼帕病
              毒传入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马来西亚采取了强制措施以控制暴发的疫情,包括严格检疫和在流行区 5km 范围内
              淘汰猪群,共扑杀了近 100 万头猪。其他手段包括在国内禁止运输猪只和建立全国调查和
              控制系统以发现和淘汰受传染的动物。在流行区,所有接触猪的人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
              括戴手套、口罩、穿靴。马来西亚自采取控制措施后新病例明显减少,流行中止,表明猪

              是此次尼帕病毒暴发的原始来源,但这种病毒在其他野生动物中是否还有宿主,尚待进一
              步研究。


                                                  相关知识拓展


                                    一、病毒的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

                                                            63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