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猪病防治
P. 71

异性免疫因素),而且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1)急性感染   也称病原消灭型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至数

              周的潜伏期后引起动物发病。在潜伏期内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导致靶细胞损伤和死亡,
              从而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使动物出现临床症状。宿主会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
              免疫因素清除病毒。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大多数病毒感染后呈急性感染过程。

                   (2)持续性感染  有些病毒可持续存在于猪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动物可出现
              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且病毒会不断排出体外。形成持续性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
              的因素:①机体免疫功能弱,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可在机体内长期存留;②病毒存在
              于受保护的部位,可逃避宿主的免疫作用;③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太弱,机体难以产生免疫

              应答将其清除;④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缺损性病毒颗粒,干扰病毒的增殖,因而改
              变了病毒的感染过程,形成持续性感染;⑤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长期与
              宿主细胞共存。猪瘟病毒感染后会引起持续性感染达几年甚至终生;猪感染繁殖与呼吸综
              合征病毒后,该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复制几个月而猪并不表现临床症状;伪狂犬病毒感染猪
              体后会引起潜伏性感染。

                                   二、疾病的流行性传播和地方性传播



                   猪群中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形式,由于猪群免疫状况不同常常表现不同的传播或流行形
              式。当猪群发生一种新的传染病或者没有免疫力的猪群发生某种传染性疾病时,通常表现
              为流行性传播,即导致所有易感猪群感染和发病。对于免疫过的猪群或曾感染过的猪群,
              当再次感染同源毒株时,通常是母源抗体消失后的猪发病。如 PRRSV 感染未免疫的猪群
              或者未免疫地区的猪群,所有年龄的猪只都会受到感染,引起该病的流行,表现为母猪繁

              殖障碍、哺乳仔猪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症状较为缓和以及死亡率
              较低。进行过疫苗免疫的猪群感染同源毒株,或发生过 PRRSV 感染的猪群再次感染同源
              毒株后,表现临床症状的猪通常为猪群中比较敏感的猪,并且多为母源抗体消失后的保育
              期-生长期猪和以前未受感染的初产母猪或者经产母猪以及它们先天感染的后代仔猪。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在一个新的易感猪群发生时,通常会引起所有猪感染发病
              以及仔猪的高死亡率,而发过病的猪场,通常以断奶后仔猪发病为主,而哺乳仔猪不发病。
              出现地方性传播是由于母猪群曾感染或免疫而产生了特异性抵抗力,哺乳仔猪通过初乳获
              得免疫力而抵抗感染。

                                           三、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


                   免疫缺陷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和继发性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是一种遗传性免疫

              系统紊乱,而继发性免疫缺陷动物在遗传上具有正常的免疫功能,一些继发性因素损害了
              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引起免疫紊乱。如应激、感染、免疫毒性物质或营养因素损害
              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首先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会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此外,
              也可造成特异性免疫应答形成缓慢或效力不足,从而不能充分控制感染,最终导致疾病的
              发生。而如果免疫系统末受损害,这些感染因素通常会被控制。


                                                            64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