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货币的真相
P. 11

而息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改善,使得原始人类的怀孕频率显著地上升。这使得女性在

                   生产上的参与度与重要性都出现明显的下降。

                        与此同时,男性逐渐从渔猎活动中转入农牧业生产领域。农牧业生产特别是犁耕
                   等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一般只有男子才能胜任,从而加强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

                   位。另外,制陶等手工业工艺复杂、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身强力壮又无生育之负

                   赘、家务之累的男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主要生产者。

                        慢慢地,男性取代妇女在生产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妇女则“退居二线”主要从事

                   纺织、炊煮和生育儿女等家务劳动。

                        作为生产的主要力量、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按照谁生产的物品归谁所有的原则,

                   显著并快速地增强男性在族群的地位。他们支配族群生活的权力逐渐增大,久而久之,

                   婚姻形态开始出现变化,从以前的族外婚制、多偶婚制演变为对偶婚制。

                        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

                   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并以女性为中心,但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它是群婚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过渡形态或中间环节,产生于原始社会蒙昧

                   时期和野蛮时期的交替阶段,盛行于野蛮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

                        对偶婚制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成对配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稳定的两性同居生
                   活,即一个男性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性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丈夫,主


                   夫妻之间一定程度地脱离群体过着相对稳定的同居生活。这种成对配偶相对稳定的结
                   合演变为常态化的对偶婚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早在群婚制时期,对偶婚现象即有萌芽并时有发生,不过,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婚姻制度。在原始社会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偶婚和

                   群婚是并存的。

                        对偶婚制的出现还有很多原因,包括:

                        1,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得人们不再过分依赖群体而生存,于是,

                   原始人类自然而然就产生由群婚向对偶婚过渡的倾向和要求;

                        2,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相对稳定了男女两性的结合关系。如前所述,到原始社

                   会末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从原始的狩猎和采集发展到从事畜牧和农耕,人们的居

                   所相对固定,从而为一男一女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地共同生活提供可能;

                        3,族外婚往往比较固定地发生在两个氏族之间,形成事实上的亲戚型氏族。这




                                                              1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