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货币的真相
P. 117

迫调整其国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目标。这些不利于一国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这也是

                   各国放弃金属货币制度的重要原因;

                        第四,由于各个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并且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
                   击下,黄金分配极度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美国,多数国家黄金不足,使得其他国家难

                   以维持黄金对内的自由铸造、熔化以满足流通的需要,也难以维持黄金的输出,从而

                   保证 固定汇率制度;

                        第五,黄金本身是社会财富,由其充当 一般等价物,流通费用高,是社会财富

                   的巨大浪费。以纸币作为货币材料,纸的价值含量很低,即使有了磨损,也不会造成

                   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更便于携带、保管等。这些都是金属货币所不及的。

                        如上所述,正是因为黄金及金本位制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英国宣布退出金本

                   位制后,股市不跌反涨。背后的原因看着并不复杂,然而,如果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

                   去探究货币的真相,那么,我们有必要先在这里对货币的相关理论补一下课。以下内

                   容为摘录于网络: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学说演变繁复,大浪淘沙,基本骨干是三大理论:一是决定货

                   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货币数量论,二是决定汇率与物价(货币供应量)关系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三是决定各国利率水平与汇率走势关系的利率平价理论。三者共同
                   构成当今各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以货币数量论最为盛行。


                        货币数量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
                   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

                   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总数量所决定的。货币总

                   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反之则相反。

                        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法国重商主义者 J.博丹。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由于南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大幅

                   上涨,货币出现大幅贬值(史称“价格革命)。博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

                   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

                        此后,的意大利经济学家 B.da 万萨蒂、G.蒙塔纳里、英国哲学家 J.洛克、法国

                   哲学家 C.·L.de 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 D.休谟、经济学家 D.李嘉图、哲学

                   家 J.S.密尔等都阐述过类似见解。




                                                              117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