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货币的真相
P. 119

价水平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表述为社会流通方程式 VR=KP,式中 V 为货币流通量,R

                   为通货总量的流通速度,K 为通过货币交易的商品量与劳务量,P 为物价水平。

                        费希尔于 1911 年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
                   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文章指出,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

                   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 M 代表货币供应量,以 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 P

                   代表物价水平,以 T 代表社会交易量,则:

                             MV=PT

                             费希尔认为 M 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而:

                             M = M1 + M2

                             V = V1 + V2

                        费希尔认为,在 P、T、M1、M2、V1、V2 这六个因素中,T、V 是比较稳定的,是个

                   常量,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虽然影

                   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而且二者是相对

                   稳定的;M、P 是不稳定的,是个变量,因为 M 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而在 T、V 相对

                   稳定的情况下,P 不能不受 M 的影响。

                        费希尔指出,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
                   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而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币数量。


                   他还分析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这一因果关系的传导机制,并指出:从货币量的增大
                   到物价水平的上升有一个过渡时期,且有许多短变动,在过渡时期一定的阶段上,M

                   和 P 都在增大,但不会按同比例增大,P 的上升相对地会大于 M 的增加。

                        当M停止增长或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长率有所降低时,物价上涨幅度缩小,但利率仍

                   然高昂,这样实际利率便上升。实际利率上升,会影响企业信贷规模和资金周转,从

                   而影响物价水平。

                        马歇尔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人们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的财产和收入是“人

                   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这部分购买力的高低决定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

                   因此,不管一国供给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只好等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

                   其货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的比例。

                        他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币值的影响,

                   这样便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这是费希尔货币数量




                                                              119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