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货币的真相
P. 120
论基础上的一个进步。1917 年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
的价值》一文,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
M=kPy
式中 M 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 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 为最
终产品和劳务价格的指数,y 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庇古提
出现金余额方程式的思路是:社会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运用的资财,是他们在
这个时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时,引起对现金的需求。
但对现金的需求与全社会成员的收入之间有稳定的比例关系。
他指出:若全社会在一个年度中的平均现金余额为 M,则 ky/M 是每一个货币单位
的实际价格,即每一个货币单位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商品量,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所
以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结论基本相同,即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
货币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比例变动。
但是,这两个方程式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现金交易方程式中 P 表明商品价格;强
调 V 不变时 M 对 P 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货币的交易,没有纳入货币
的需求。现金余额方程式中 P 表明货币价值;强调 ky 不变时 M 对 P 的影响;着眼于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纳入了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赞同现金余额货币数量论,但认为以小麦数量去表示货币的价值并不能反
映物价水平。他认为一定数额的购买力应当以某几种标准消费品所构成的一定量来测
定。凯恩斯把这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量称为消费单位。假定人们手中用以换取消费
单位的一定数量的现金为 K,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为 n,则消费单位的价格为 p。对此,
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提出了“真实余额”数量方程式:
n=pK
若 K 不变,则 p 与 n 同升同降,但购买消费品的不都是现金,还有银行存款,而
且银行为了保证顾客提取存款必须保有一定的准备金。假定 K 和 K'为公众所要求的
现金消费单位和银行存款消费单位,p 为一个消费单位的价格,r 为银行现金准备和
存款的比例,n 为现金总量,则上述方程式应改为:
n=p(K+rK 凯恩斯认为,K 和 K'的量一部分取决于社会财富,另一部分取决于人
们的习惯,其数额都是变动不定的,K 和 K'在繁荣时期有减少的倾向,在萧条时期有
增加的倾向,而 r 一般是稳定的,n 则能够由政府调控,若政府对 n 从而对 r、K、K'进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