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读写有方
P. 27
读有道 WENBEN HUIDU WENBEN HUIDU 读有道
“您是哪一位?有什么事……” 觉得为时过早,何必那么着急呢!相反,他倒
“送货来啦。” 是掐了自己一下,好疼,一切都是在现实之中。
他记不得有这么回事。正在纳闷儿,物品 他面对着端坐在椅子上含羞带笑的女郎,真不
文学类文本慧读 已经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了屋里。有地毯、成套 知从何说起。
“唉,何必那样害羞。您做什么工作?”
的接待宾客用的家具、坐钟、大型电视机……
——助力高中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解题能力的提升 还有高价的洋酒,也混在一起运了进来。那男 “啊啊,我在百货商店上班。”她提到了
人走了以后,S 先生轻轻地一一抚摸着送来的物 一个一流大百货商店的名字,那是一个因为店
供稿人:刘成星 品,心里有些疑虑:这该不是幻觉吧?然而所 员的教养好而出名的商店。作为婚姻的对象,
有的物品分明都是真的,而且是全新的。送东 那里的店员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S 先生感到十
西来的到底是谁呢?他能想到的只有一个,除 分惬意。
了方才那位神以外,还会有谁呢?他再一次赞 “是呀!那么就请随便些吧,不必拘束,
叹起神的威力了。 因为您为什么来的,我十分清楚哟……”
把送来的物品一一摆好以后,屋里过去那 听他这么一说,女郎这才流露出轻松的表
种寒酸气一扫而光,变得豪华极了。S 先生坐在 情。
沙发上,尽情地品尝着豪华生活的滋味。但, “既然是这样,那就好说了。其实,我是
总有些美中不足之感。S 先生到现在为止,还是 因为年终太忙,写错了发货传票,竟把应该送
一个独身汉呢!那么,这不足之处在哪里,他 到别处的东西送到您这儿了……”
自己很快也就意识到了。 “什么?”
“我不应该有什么怨言。可是,如果能够 S 先生还在发愣,运货人从门外进来,已经
豪华的生活 叫我一切都遂心如愿,那该多好啊。我多么希 把物品接连不断地运了出去。那位女郎也一同
扬长而去了。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S 先
望更完满些呀!”
文/(日)星新一 他正在这样嘟嘟囔囔,又一次响起了敲门 生走了出去,跑到神社,大发牢骚 :
“可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 滋味吧,可是为什么这么快,我的祷告神佛就 声。 “神哪,你太冷酷无情了!”
用!”S 先生无精打采地嘟囔着。 知道了呢……” 他开门,吃了一惊,一位年轻、美貌的女 “少说废话。这就是一张纸币的份儿。若
他多少也领到了点奖金。可是,去了还债, “最近,不信神佛的人越来越多,听说香 郎正笑容满面地站在那里。 想尝到更好的滋味 , 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
再添点生活必需品,就一点也不剩了。不,准 资的收入也减少。所以,神仙有时候必须显示 “啊!叫您久等了,不必客气,请进吧!” 听着这庄严的声音,S 先生又嘟囔起来:
确些说,不是一点也不剩,而是只剩一张纸币了。 下神仙的威力。” S 先生用极其兴奋的语调表示欢迎。仿佛又 “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
想整批地买些东西,或尽兴地旅游一番, “说起来,我的命运还不坏。香资也已献 一次进入了梦境。他想碰一碰美女的手,但又 用!”
这钱实在是不够用。索性买一张彩票吧……忽 上了。不过,能不能灵验呢?”
然,他脑海里又闪现出一个惊人的主意。他想 “心诚则灵。神仙是不会说谎的,安心地 这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文章亮点颇多:
起了附近那个神社,传说还很灵验呢,于是他 等待吧!” 1. 讽刺性强。小说里的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神还是普普通通的人都散发着一股股不
去了,低下头开始了祈祷。这一来,不知从哪 S 先生用舞蹈般的步伐走回了公寓,独自一 知满足的铜臭味。神仙因为 S 先生投进香资盒里的钱少最后让 S 先生“高处跌落”,
里立即传来了说话的声音: 人仰卧在冷冰冰的屋子里。 备受折磨;S 先生出资一张钱币祈愿,在神助其家里陈设全然一新后竟还贪恋佳偶,
“好吧!叫你遂心如愿。” “真是谢天谢地,太令人感激了。不过, 最终美好尽去,重回冷清,现实意义极强。
他四下瞧瞧,连个人影也没有。啊!方才 真的会遂心如愿吗?是啊!需要等待,可要等 2. 巧设伏笔。文章最后的结局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最近 , 不信神佛的人越
一定是神仙显灵了,怪不得说话的声音是那样 到什么时候呢?打听一下就好了。虽说不会撒 来越多 , 听说香资的收入也减少。所以 , 神仙有时候必须显示下神仙的威力”,神
庄严矜重。S 先生不由得把仅有的一张纸币投进 谎,可若是几十年之后才……” 仙的这句话足以体现这是个嗜财贪利的神仙,那么帮人帮一半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了香资盒里。他诚惶诚恐地说: 这时,好像有人来了,那里站着一位陌生 3. 丰富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特点鲜明、跃然纸上。
“请您开恩,让我也领略一下豪华生活的 的男人。
26 读写有方 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 轼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报刊精萃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