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毒理學電子書
P. 8
年的潛伏期,與此相反,大多數物質產生立即性毒性作用,不產生延遲性毒性的
影響。
可逆性與非可逆性毒性反應:毒性作用分為可逆性毒性(reversible toxicity)
和非可逆性毒性(irreversible toxicity)。如化學物質毒物引起的組織病理性損傷,
而該組職的再生能力是否足夠在受傷後仍可回復功能,決定此化學物質的毒性效
應屬可逆性或非可逆性。因此如果組織的再生能力很好,某些化學物質對於該組
織的傷害可能多為可逆性的毒性,但仍有其限度,如果受傷過大或過嚴重,則仍
有可能成為非可逆性的傷害,如毒物對肝臟的傷害即為如此。化學物質或可能導
致致癌和致畸胎的作用,通常被認為屬非可逆性的毒性作用。
局部性與系統性毒性:局部性毒性(local toxicity)是指毒物與生物體接觸(通
常是指首先接觸下)的部位發生的健康損害狀況。系統性毒性(systemic toxicity)
則是經由吸收的管道進入生物體後,分布至全身器官所產生的健康損害狀況。除
了一些高反應性的毒物可能有接觸後立即性產生的局部性毒性外,大多數的毒物
產生的是系統性毒性。但事實上局部性與系統性毒性可同時存在,例如四乙基鉛
(tetraethyl lead)在皮膚暴露下可造成皮膚的局部性毒性,但一旦進入人體,則將
對神經系統與其他器官產生系統性的危害。大多數化學物質所引起的系統性毒性
是指全身的反應,對於個別器官的毒性則有程度上的差別。通常只有一個或兩個
器官引起主要毒性,這些器官則被稱為特殊的標靶器官(target organs)。但要注意
的是,標靶器官往往不是化學物質暴露最高濃度的部位,濃度高的部位通常為儲
存化學物質的地方,而這些部位產生毒性的機會較小。有些器官對於化學物質的
暴露相當敏感,因此可能僅需要較少的濃度暴露,即可產生明顯的危害,最常見
標靶器官是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
交互作用:暴露化學物質時,經常因多樣的環境與不同的目的而同時暴露到
多種化學物質,而且這樣的狀況也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包括工作場所、藥
物使用、飲食習慣等),評估時必須考慮不同化學物質發生交互作用(interaction)
的可能性。交互作用的定義為同時給予兩種化學物質,可能產生比預期更大或更
小的影響;但也有可能兩種化學物質發生的影響為獨立作用,即為”無交互作用”。
藥理學和毒理學交互作用有許多的情況,以下將常見的情況分別加以說明: 加
成作用(additive effect)是指兩個化學物質作用後的總反應等於個別反應的總和。
例如當兩個有機磷農藥一起暴露時,所產生抑制乙醯膽鹼酯酶活性的作用通常為
加成作用。協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是指兩個化學物質共同暴露後,作用的總
反應大於個別反應總和。例如四氯化碳和乙醇均屬肝毒性的化合物,但它們共同
暴露後,產生的肝損傷比其個別對肝臟損害總和要大。潛在性作用(potent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