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毒理學電子書
P. 11

身各部位的皮膚厚度有所不同,而厚度是阻隔吸收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手掌或是
                   腳掌較厚的皮膚處,其吸收力就比其他部位皮膚來的低。若藥物或是毒性物質可

                   以造成皮膚血流的增加,亦可增加皮膚吸收的能力。例如噴農藥的農民中,穿著
                   一般的棉布衣服,而非可防水性的隔離衣或雨衣時,噴灑在衣服上的農藥由於不

                   易揮發而長時間與皮膚接觸,亦可能增加皮膚吸收量。

                        經其他管道吸收:眼睛也是一個重要的暴露途徑,如果化學物質經過結膜而

                   進入人體,通常較會經過肝臟的代謝,而較易引起體內毒性。有機磷農藥是較亦
                   經眼睛吸收的一個例子。另外必須注意的是,急診處醫療人員或醫療相關人員亦

                   不乏經由眼睛接觸到患者的體液、血液,而造成暴露於感染性物質的可能性。

                   3-2  分佈


                        毒性物質在吸收之後進入血液,並分佈到全身各部位,包括細胞間隙、細胞

                   液及組織液等。一般而言,體內的分佈速率是受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以及各
                   組織的血流量所影響。心輸出量越大,則體內分佈的速率就越快。有些化學物質

                   可以與血液中的蛋白質行成鍵結,而不易分佈到一些器官組織之中。有些化學物
                   質則會進入某些組織並停留相當長的時間,例如鉛進入骨頭之後,其儲存時間甚

                   久,因此半衰期可達 20 年左右之長。因此,即使鉛的暴露停止之後,若因各種
                   原因而造成骨頭的再吸收(如臥床等),則血中鉛濃度可能會再度升高。另外,脂

                   溶性物質常分布到較具脂溶性器官,包括神經系統、肝、腎、脂肪、骨髓等,其
                   毒性亦常在這些器官較為嚴重。


                   3-3  代謝

                        毒性化學物質若是水溶性,則可由腎臟排出。但若為脂溶性物質,則需要經

                   過代謝過程,方能夠自腎臟排出。此代謝過程目的是將非極性的脂溶性物質轉變
                   為較具極性的水溶性物質,而能夠經由腎臟自尿液中排出,這個代謝的過程叫做

                   生物轉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人體最重要的生物轉換器官為肝臟。在肝臟所
                   發生的生物轉換過程中,最常見的反應包括了水解、還原、氧化與複合等。在肺

                   臟、其他器官或是血液中,亦可能發生較少量的生物轉換。生物轉換的過程其主
                   要目的是造成毒性的減少,比需注意的是偶爾卻會造成毒性的增加,這過程稱作

                   毒性的活化(activation)。以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為例,其毒性可能需要
                   經過肝臟本身的活化,造成自由基(free  radical)的產生之後才發生。有些致癌物

                   質亦須經如細胞色素(cytochrome) P450 酵素家族之活化作用,方會變成具高反應
                   性的真正致癌物。在人體或動物體之間,各種生物轉換酵素的量或值得不同,差

                   異均相當大,因此造成了每個人及不同種的動物對於毒性化學物質之易感性或耐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