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Adobe Photoshop PDF
P. 64
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2]
家 。 和运动,无法对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天皇制进
日本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环, 行有效的抵抗和批判,这也是“日本的国民文化,
④
而帝国主义不仅是列强之间的对立,也是压迫国 亦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局限性 。
内外人民反帝斗争的反动体制。关注人民斗争在 上述《岩波讲座日本历史》将日本的近代作
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战后第一期讲座的 为“世界史的基本法则”的一种特殊形态进行把
①
另一个特点。野原四郎等 认为,客观上受到太平 握的社会形态史的叙述方式受到了来自同时期学
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朝鲜独立运动等亚 院派实证主义历史学的尖锐批判。东大教授伊藤
洲各民族解放斗争的帮助,日本得以利用列强之 隆等人在关于近代 1-4 卷的书评中,直言不讳地
间的势力均衡成立明治新政府,摆脱了沦为半殖 指出:“‘世界史的一般法则’被作者们认为是一
民地的危机。日本民族主义的特点在于,日本的 个完整的体系、当然的前提,因此主要的努力都
民族危机感、“攘夷主义”逐渐变质为侵略亚洲各 被倾注在了学习这一‘一般法则’以及验证其如
民族的排外主义和军国主义。而通过以人民的抵 何应验于日本史上。如果无限次地反复通过实验
抗作为媒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成为中国民族 (实证)修正假说是经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述的
统一的契机。 ‘法则’观显然会让作为经验科学的历史研究步入
②
[4]
中冢明等人 认为日本的亚洲侵略并非日本资 死胡同” 。
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甲午战争时期日本资本 伊藤等人的批评其实是关于历史书写是否需
主义的发展状态在经济上远未达到垄断阶段,因 要理论,是否应该回应现实对历史学的要求的理
此为了填补经济实力上的不足,日本帝国主义亚 念之争。这一时期《岩波讲座日本历史》的近现
洲侵略的重点一开始并不是经济掠夺,而是扶植 代史书写,以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为基本方
③
政治军事势力 。远山茂树认为,所谓“满洲事 法,从“世界史”的视野出发,以亚洲为媒介,
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端”,标志着日本进 从近代化比较史的视角思考日本资本主义的特殊
入“帝国主义大战期”,“天皇制法西斯主义与国 性,并基于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视野将战前和战
⑤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期”,在“先导了德意法 后作为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来看待 。讲座刊行
西斯的侵略政策的意义上具有世界史的划时代意 的时间恰逢“安保斗争”告一段落。批判日本帝
[3]
义” 。而由于“产业资本的确立期”过早地过渡 国主义被编入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之后,与亚洲各
到了帝国主义,所以几乎未能形成反体制的思想 国共同对抗列强的连带意识被切断,而“对于列
① 野原四郎. 極東をめぐる国際関係[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14 近代1[M]. 東京: 岩波書店,1962。時野谷勝 .明治初年の外交 [C]. 岩
波講座日本歴史14 近代1[M].東京:岩波書店,1962。今井清一、野沢豊.軍部の制覇と日中戦争 [A].岩波講座日本歴史20 現代 3[M].東京:
岩波書店,1963。
② 時野谷勝 .明治初年の外交 [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14 近代1[M]. 東京: 岩波書店,1962。中塚明.日清戦争 [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
17 近代 4[M]. 東京: 岩波書店,1962。井上清. 現代史概説 [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18 現代 1[M]. 東京: 岩波書店,1963。
③ 中塚明认为,“仅从经济原因来谈论战争,这本身是非常卑劣粗俗的想法。甲午战争的主要动机、目的在于从政治军事上征服朝鲜,
唯此才是在经济上也掠夺朝鲜的捷径。通过甲午战争所追求的经济目的虽然也包含了获得财富,向朝鲜、中国扩张产业资本,但战争并不
是由此而起,而是政治军事上的扩张弥补了在经济上羸弱的日本资本的实力,促进了它的扩张”(中塚明.日清戦争 [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
17 近代 4[M]. 東京: 岩波書店,1962:139.)。
④ 武田清子. 天皇制思想の形成 [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16 近代 3[M]. 東京: 岩波書店,1962。井上清. 現代史概説 [A]. 岩波講座日本
歴史18 現代 1[M]. 東京: 岩波書店,1963。飛鳥井雅道 .国民的文化の形成(一)[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18 現代 1[M]. 東京: 岩波書店,1963。
宮川寅雄 .国民的文化の形成(二)[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18 現代 1[M]. 東京: 岩波書店,1963。
⑤ 相对于这一时期强调战后改革历史意义的战前·战后连续论,成田龙一把强调日本战时和战后体制存在“连续性”的“总体战体制论”
称为“新连续说”。参见成田龍一. 近現代日本史と歴史学 [M]. 東京:中央公論社 ,2012:266。
62 日本研究·2020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