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Adobe Photoshop PDF
P. 68
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史学为基本方法,反省战前的皇国史 战后《岩波讲座日本历史》系列始终将阐释近代
观和侵略责任,强调从“世界史”的视野分析日 日本之所以发动侵略战争,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
本帝国主义的后进性、特殊性。第二期讲座正值 家的原因作为近现代史研究主要的出发点,体现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为应对经济大国化背景下 了学院派史学家们的良心和职业责任感。“现代历
“重新审视历史”的潮流,史学家们侧重从实证主 史学”是左翼史学的延续,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
义史学讲述近代日本的“国民国家史”,重视分析 展开“帝国史”书写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更好地从
日本法西斯体制形成的政治过程及其对民众、地 外部、从他者的角度解构所谓的“自虐史观”,批
方的影响。与前两期相比,冷战结束后出版的第 判“历史修正主义”。这一点无疑是我国学术界与
三期讲座积极吸收以社会史研究为中心的“现代 日本史学界积极开展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试图提供一个不同于“战 总体而言,“帝国史”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以民
后历史学”宏大叙事的“新的日本史像”,侧重从 族国家为中心的“一国史”框架 , 提供了跨学科、
强调战时与战后连续性的总体战体制论等角度考 跨国界的研究视野,侧重于社会史、文化史的研
察“大日本帝国”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究视角大大丰富了以往以政治、经济史为主的帝
呈现出以“帝国史”为中心的书写方式。而最近 国主义研究。但由于过于强调“帝国”这一地域
的第四期则进一步深化了此种叙述,通过有意识 范围内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规定
地“越境”,从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书写“作为 关系,研究者在“权力的根本性非对称关系”,批
地域史的帝国史”,试图通过强调“亚洲中的日 判帝国主义侵略实质的问题上具有多大的理论自
本”为当下“未知的时代”提供一个历史认识的 觉,尚需我们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双
坐标轴。 重的批判。
根据成田龙一的考察,日本战后近现代史研
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或者说三种潮流。第 参考文献:
一期,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主要方法的 [1] 石塚純一 . 戦後出版史の一視角――岩波講座『日
“战后历史学”,大致结束于 1990 年左右;第二 本歴史』の検証 [J]. 出版研究(27),1996:67.
期,是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民众史研究”; [2] 井上清 . 現代史概説 [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 18 現
第三期,是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后半期的“社会 代 1[M]. 東京 : 岩波書店 ,1963:5.
史研究”(1990 年前后进入以文化史研究为中心 [3] 遠山茂樹 , 永原慶二 . 時代区分論 [A]. 岩波講座
的广义或后期“社会史研究”阶段,新的历史学 日本歴史 22 別巻 1[M]. 東京 : 岩波書店 ,1963:221-224.
[15]
“现代历史学”兴起) 。上述《岩波讲座日本历 [4] 伊藤隆 , 佐藤誠三郎等 . 日本近代史研究の二、
史》系列近现代史书写范式的变化轨迹与战后日 三問題――岩波講座『日本歴史』近代(1-4)によせて
本史学的整体发展阶段基本对应。这一史学史本 [J]. 歴史学研究 .1963(7):28.
身是战后历史的一部分,反映了具体时代背景下 [5] 野原四郎 . 極東をめぐる国際関係 [A]. 岩波講座
日本历史学者的问题意识、方法论乃至价值观。 日本歴史 14 近代1[M]. 東京 : 岩波書店,1962:90-96.
从“日本史”到“帝国史”,从“日本帝国主义” [6] 永原 庆 二 .20 世 纪 日本 历 史学 [M]. 王新生 等
到“日本帝国”,如何理解和把握战后日本史学界 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216.
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是值得 [7] 石井寛治 . 日清戦後経営 [A].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
深入挖掘的课题。 16 近代 3[M]. 東京 : 岩波書店 ,1976:87.
我们可以从对“战后历史学”的再审、全球 [8] 戸邊秀明 . 日本近現代史研究における現状――
化背景下全球史、跨国史等新兴史学理论的影响 「国民国家論」の起源 · 流行 · 課題 [A]. 岩樋口映美
等内外因两方面来分析“帝国史”书写出现的背 等編 . 歴史のなかの「アメリカ」[M]. 東京 : 彩流
景。但结合本文的考察,笔者认为,作为日本正 社 ,2006:380.
统史学的代表,尽管各时期书写范式发生了嬗变, [9]『岩波講座日本歴史』編集委員 . 刊行にあたっ
66 日本研究·2020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