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Adobe Photoshop PDF
P. 67
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三期《日本通史》的问题意识”编写一套新的讲 在专题卷 1《地域论》中,作者们打破以往
座,“设定俯瞰时代的经典论题,总结现在的研 地域史以乡土史、地方史为中心限定于“日本内
[9]
究,推动今后历史研究的发展” 。因此,第四期 部”的研究视角,将殖民地重新定义为“接触地
讲座虽然在标题上没有使用“通史”二字,恢复 域”,试图从“日本史展开地域”的视角来提供新
了原来“日本历史”的名称,但在体例上还是沿 的历史认识。“接触地域”这一概念借用自美国人
用了第三期的做法,按时代分卷,每卷对各个时 类学者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为分析殖民地
代的描述以政治体制为中心,辅以对经济、社会 空间内“权力的根本性非对称关系下”主体间的
结构、宗教、文化的考察,以期能够全面反映各 相互关系而提出的“接触地带”(Contact Zone)理
个领域最新的研究状况,阐明各时代的特色。第 论。该理论以“殖民邂逅的空间”作为分析对象,
四期讲座一共 22 卷,明治维新至冷战结束的部分 认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
被首次合并在一起,归入近现代 1-5 卷。 “通常是建立在极端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之上的共存
关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四期讲 关系”,强调“他们之间如何建立起相互关系并且
[12]
座侧重从文明史的角度考察“帝国日本”与国际 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和共同实践” 。编委李成
秩序的关系。近现代第 2 卷千叶功《日清·日俄 市指出,“希望通过在日本史的讨论场域中积极运
战争》、近现代第 3 卷浅野丰美《帝国日本的形成 用‘接触地域’的视角,关照到超越一国史的日
[13]
与展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满洲事变》、源川 本历史进程之所涉地域” 。
真希《满洲事变·日中战争的爆发与立宪政治》 《地域论》卷收录的诸篇论文论及近代日本在
等相关论文均从国际秩序重组的角度,重新梳理 帝国统治空间的扩张过程中,如何通过国籍和户
“作为帝国的日本”应对前近代的“华夷秩序”向 籍制度将异族编入为“日本臣民”以及海外神社、
近代的“帝国秩序”的体系转换、第一次世界大 居留地、租界、“环日本海交通圈”等日本人在海
①
战后“民族自决主义”以及“世界新秩序”的出 外活动的痕迹 ,呈现出一种作为地域史的“帝国
现等国际环境变化的过程,追问“日本帝国拥有 史”书写。这种地域史的视角对更深入全面地考
各种各样的选择项” [10] 却最终未能回避战争的原 察日本殖民统治的伦理责任有积极意义,但是否
因。 真正打破了“一国史”的局限性却无法轻易下结
与第三期一样,讲座也积极吸纳了“帝国史” 论。正如驹込武指出的那样,当“发话主体”“不
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关注战时 再执着于殖民统治对被统治者意味着什么这一问
与战后体制对女性、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题时,帝国史研究有被回收为对于统治者而言的
[14]
如在高冈裕之《战争与大众文化》(近现代第 4 卷) 被统治地域史的危险性” 。
一文中,“日中战争”作为总体战体制的一个契
六、结语
机,被描述为日本大众文化形成的主要背景。但
与前一期相比,第四期的编委会和执笔阵容更为 综合上述以时代划分、日本帝国主义形成等
年轻,几乎都出生于战后,在学术视野上跨学科、 问题为中心所进行的横向的定点观测与纵向的研
国际化的倾向较为突出。编委会在发刊词中也特 究史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后四次刊行的
别强调:“整套书总体上非常重视‘亚洲中的日 《岩波讲座日本历史》系列近现代史书写在研究视
[11]
本’这一视点” 。所谓“地域史”的研究视角 野以及方法论上的变化轨迹。
可以说是第四期讲座一个最主要的特色,编委甚 60 年代出版的战后第一期讲座集中体现了 50
至另立“专题卷”来展开“地域论”的叙述。 年代以来的“战后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以
① 例如,朴俊炯「東アジアにおける雑居と居留地·租界」、芳井研一「環日本海交通圏」、今泉裕美子「太平洋『地域』形成と日本――
日本の南洋群島統治から考える」、遠藤正敬「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国籍と戸籍――「日本人」の創出と支配」(『岩波講座日本歴史 20』テー
マ巻 1. 東京:岩波書店,2014)等。
日本研究·2020 年第 2 期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