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Adobe Photoshop PDF
P. 62
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完成了“世代交替”,战后出生的学者成为当代日 版的这种形式是由“岩波讲座”确立的。岩波书
本史坛的中坚力量。 店也是唯一出版以社名冠名的讲座系列的出版社。
“现代历史学”是“战后历史学”的延续还是 自 1928 年出版《世界思潮》(全 12 卷)以来、“岩
断绝?与“战后历史学”相比,日本的现代史学 波讲座”的内容涉及物理学、生物学、文学,哲
在问题意识和方法论上究竟有什么特点?要回答 学思想等众多领域,是与个人全集、词典并列的
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学术史梳理的角度开展 岩波书店的主要出版物。
日本史学史的研究。近年来虽然也有对日本史学 《岩波讲座日本历史》其实最早出版于 1933-
①
的译介 ,但总体而言 , 我国目前尚缺乏系统、整 35 年(全 11 卷,采用每章一册的体例,共计
体的战后日本史学史研究 , 尤其对冷战结束以来 129 分册),由以东京帝国大学国史科教授黑板
日本历史学者的研究范式转换缺乏具体的实证研 胜美为中心的国史研究会担任编委 , 执笔人多为
②
究 。 学院派实证主义史学家。受时代影响,全书有
本文以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四次刊行的《岩波 较为浓厚的“皇国史观”色彩,与战后新编的
讲座日本历史》系列近现代史部分为第一手资料, 讲座不可同日而语,但基本确立了该讲座系列
③
试图从史学史的视角,考察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 代表学界正统的“学院派”格调 。战后《岩波
代日本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的变化轨迹, 讲座日本历史》系列继 1962-1964 年出版第一
从而揭示当代日本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这 期 之 后,1975-1977 年、1993-1995 年、2014-
不仅是对日本近现代史学的考察 , 也是对日本现代 2016 年又连续出版了三期。从执笔阵容和分
知识分子历史观的研究 , 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社 卷构成来看(参见表 1),该系列保持了一定
会的转型和中日关系的走向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 的延续性和权威性,反映出编著者出于历史学
实意义。 家的社会责任感,试图综合学界最具代表性的
研究成果为包括大学生、历史教员、工薪阶层
一、作为史学史研究对象的《岩波讲座日本
在内的各阶层国民的历史认识提供依据的“抱
历史》系列 [1]
负” 。每一期的《岩波讲座日本历史》都可以
“讲座”这一出版形式可以追溯到大正年间, 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各阶段
是近代日本教养主义的一个产物。岩波书店不是 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诸问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
最早出版“讲座”的出版社,但广泛集结学界专 课题。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部研
家,就某一问题领域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分册出 究史,是史学史研究的绝佳题材。
① 以沈仁安为首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沈仁安著有《近代日本的史学和史观》(1982) 等多篇评
介日本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论文,后又被收录在其个人论文集《日本史研究叙说》(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中, 至今仍是关
于明治维新至 20 世纪 70 年代的日本史学史国内最全面、最权威的研究。译著方面,继沈仁安、林铁森等翻译的坂本太郎《日本的修
史和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出版后,王新生主持翻译出版了永原庆二《20 世纪日本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为把握日本史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基础资料。
② 新世纪以来,汤重南(蒋大椿等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日本史相关条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年)、戴宇(《岩波新书《系列
日本近现代史》丛书评介》,《世界历史》2012 年第 4 期、《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的回顾与梳理——成田龙一著《近现代
日本史与历史学》评介》)、冯玮等(《“总体战体制论”: 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历史教学》2004 年第 6 期)少数论者关注
到受后殖民主义等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以社会史书写为中心的“现代历史学”逐渐成为日本史学界的主流。但日本“现代历史学”的
基本倾向和特征究竟如何?亟需我们从中国学界的立场进行深入的研究。
③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期讲座的个别作者如羽仁五郎,同时期也参加了岩波书店《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讲座》(全7卷,1932-1933 年)
的编写工作。该讲座正是“讲座派”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标志性成果。羽仁为 1933 年版《岩波讲座日本历史》撰写了《明治维新》,运用马
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阐释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阶段,积极评价维新变革所具有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60 日本研究·2020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