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Adobe Photoshop PDF
P. 65

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强的从属性”反过来表现为“对亚洲的侵略性”,                            盾的激化直接说明帝国主义战争的必然性,日本
              日本成为“列强侵略亚洲的先兵”“列强在亚洲权                            在朝鲜不断加深政治、经济统治的事实在与俄国
                                [5]
                                                                                              [7]
              益的番犬”等论述 ,都反映了反省日本的战争                             的对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近代卷 7 在论
              责任,并积极回应战后民主主义改革的现实课题                             述“九一八事变”(井上清《“满洲”侵略》)与
              是这一时期日本学者近现代日本史研究主要的问                             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江口圭一《日中战争的全面
                    ①
              题意识 。                                             化》)的两篇论文之间,编入了山本四郎《准战
                                                                时体制》、古屋哲夫《日本法西斯主义论》这两
                  三、 “国民国家史”的视角 —— 战后第二期
                                                                篇文章,对日本帝国主义国家体制的权力结构展
             (1975—1977)
                                                                开分析。江口等人认为,从“获得帝国主义利权
                  战后第二期讲座的编委会人数虽然与第一期                           的瞬间起”,侵略中国就是日本“一贯的基本国
              持平,但人员构成已经实现了新老交替,均为在                             策”。在围绕采用陆军的军事强硬路线还是外务省
              战后新式教育和研究制度下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                             的英美协调路线的“政策轨道的修正过程”中,
              中坚学者。随着战后民主改革告一段落,日本进                             日本形成了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结构。除了政治外
              入“高速增长期”,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国民中出                            交史角度的论述之外,近代卷中约有四分之一的
              现了“重新审视历史”,将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作                            论文专门讲到了战争与农村问题的关系、战时体
              为“成功的连锁”联系在一起加以肯定、赞美的                             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如近代第 6 卷中的中村政
                   [6]
              倾向 。如何促使国民特别是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正                            则《大恐慌与农村问题》、冈本宏《劳农运动的激
              视日本的侵略责任成为近现代日本史研究无法回                             化》、山本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大众文化》、近
              避的首要问题。                                           代第 7 卷森武麿《战时下农村的结构变化》、近代
                  与第一期较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色彩相                           第 8 卷粟屋宪太郎《国民动员与抵抗》等。这也
              比较,第二期讲座虽然依旧保留了唯物史观的理                             反映了 20 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史学界
              论框架,但在各个具体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发挥                             重视民众在历史变革中的主体作用,在“民众史”
              了更大的作用。这一期共 26 卷,其中近代 1-8 卷                       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主要考察了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历
                                                                     四、“帝国史”的视阈——战后第三期
              史,现代 1-2 卷讲述二战结束以来的历史。1945
                                                               (1993—1996)
              年二战结束之所以被视为现代的开始,主要依据
                                   ②
              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 ,这也反映了第二期侧重                                 第三期刊行于冷战结束之后,最显著的一个
             “国民国家史”的视角。                                        变化是讲座名称由“日本历史”改为“日本通
                  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形成与发展的问题,近代                           史”,体现了出版社和编委会在世纪交替之时,试
              卷中的相关论文均侧重从国外和国内条件两方面,                            图集结日本史学界的最新成果构建“新的日本
              从政治过程论的角度展开实证分析。例如,关于                             史像”的雄心,分卷构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
              甲午战争,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近代卷 3) 一                         化。整套书采用年代记的叙述方式,五个时代,
              文围绕超然主义、秘密外交与议会主义、统帅与                             二十个时期,每个时期一卷,各卷由“通史”“论
              国务、军部与外务省的对立,细致考察了战争爆                             说”“文化论”“特论”四个部分组成。各卷主题的
              发的原因。石井宽治认为,“不能从国内阶级矛                             设定、各论的内容则反映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①  永原庆二指出,“不能否认战后马克思历史学带有某种焦躁的政治实用主义倾向,仅将改革所需要的东西抽出来加以论述”(永原
              庆二 .20 世纪日本历史学 [M]. 王新生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60.)。
                  ② 大石嘉一郎认为,通过战败和 GHQ占领下的各项民主主义改革,“社会构成的特质可以看到有明确的转换”,即“以明治维新为
              起点的近代天皇制和军事的半封建的资本主义解体,资本主义社会在新的结构下得以重建”(大石嘉一郎. 近代史序説 [A]. 岩波講座日
              本歴史14 近代 1[M]. 東京: 岩波書店,1975:3.)。


                                                                                      日本研究·2020 年第 2 期    63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