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Adobe Photoshop PDF
P. 66

战后日本史学界近现代日本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社会史研究特别是国民国家论、总体战体制论影                             近代卷的专论(“论说”“特论”“文化论”)部分
              响下的研究成果。                                          也从女性(“慰安妇问题”)、征兵制、皇民化政
                  近代从幕末维新到战败,被分为四个时期四                           策、强征劳工、亚洲认识、大众传媒、社会福祉
              卷展开论述。各卷“通史”论文的题目分别是,                             等多种角度论及日本在殖民统治方面的加害责任
              近代第 1 卷《1850-1870 年——维新变革》(安丸                     以及殖民统治对日本本土的影响。如近代第 3 卷
              良夫)、近代第 2 卷《1880-1900 年代——帝国宪                     收录的山田昭次《殖民地》、山本武利《大众传
              法体制》(大江志乃夫)、近代第 3 卷《1900-1930                     媒论》、近代第 4 卷收录的小坂富美子《战争与厚
              年代——通往亚洲统治的道路》(江口圭一)、近                            生》、内海爱子《亚洲的日本观与日本的亚洲观》、
              代第 4 卷《1940 年代——世界称霸的挫折》(由井                       高崎宗司《“大东亚共荣圈”的日语》、朴庆植
              正臣)。日本帝国主义形成的问题主要从政治外交                           《朝鲜人强征》等。在这些论述中,“日本帝国主
              史的角度被论及。大江论文认为日本通过采用立                             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幅减少,“大日本帝国”作
              宪制这一“文明之域”的形式作为“一等国”参                             为社会史、文化史、女性史的研究视阈被积极提
              加了欧美帝国主义“野蛮的竞争”,将“大日本帝                            起。
              国”的历史描述为立宪主义成立、瓦解的过程。                                  可以说,以“大日本帝国”本土与殖民地之
              以“十五年战争史”研究著称的江口圭一在 20 世                          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规定关系为主要对象的“帝
              纪 70 年代后半期逐渐修正了他原来在第二期讲座                          国史”书写是第三期讲座近现代史卷最显著的变
                                                                   ②
             《日中战争的全面化》一文中强调日本帝国主义的                             化 。这一转变是研究者们为对抗上世纪 90 年代
              一体性的“天皇制法西斯主义论”,而转向“二面                            兴起的以“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为代表的“历
              的帝国主义论”,亦即承认帝国主义势力围绕对外                            史修正主义”思潮,自觉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进
              路线存在不断的分裂、对立的立场,从重视决策                             行史学实践的结果,有其积极的时代意义。“帝国
              过程复杂性和决策主体多重性的视角更为深入地                             史”视角有利于反省以日本为中心的“国民国家
                                                    ①
              追究日本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的历史责任 。在第                            史”“一国史”叙述。正如户边秀明指出:“帝国史
              三期近代第 3 卷的“通史”论文中,江口以天皇                           研究开辟了集中在经济史或民族运动史的既往研

              制立宪主义的变容与持续、亚洲门罗主义与对英                             究所看不到视野。简单来说,即再次确认了我们
              美协调路线两条外交路线(“二重外交论”)的矛                            无法脱离多民族帝国的形成过程来谈论国民国家
                                                                                     [8]
              盾为中心,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两面性(“军事                            日本的特质这一事实” 。
              上的强国”“经济上的弱国”),并将所谓“满洲事
                                                                     五、地域史“亚洲中的日本”视角 ——战后
              变”“日中战争”的爆发定位为“日本对外方针的
                                                                第四期(2014—2016)
              转折点,日本国家权力、政治体制发生新的变质
              的决定性出发点”。                                              第四期出版于后“9·11”、后“3·11”大地
                  随着冷战的结束,追究曾因冷战而暧昧化的                           震时期,整个日本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着“往何处
              日本殖民统治责任成为近现代日本史研究的紧要                             去”的问题。但越是这样的时代,越需要基于历
              课题。在第三期讲座刊行前一年,岩波书店首次                             史的考察进行思考。正是为了回应现实对历史学
              出版了以“殖民地”和“帝国”为关键词的“岩                             的上述要求,在明知由于 20 年来史学研究领域的
              波讲座”(大江志乃夫等编《近代日本与殖民地》                            碎片化,描述一个“完整的时代像”已经非常困
              全 8 卷,1992-1993 年)。与此呼应,第三期讲座                     难的情况下,编委会成员仍然一致同意“根据第


                  ①  参见江口圭一. 一九三〇年代論 [A]. 江口圭一編 .体系日本現代史1[M]. 東京:日本評論社 ,1978。江口圭一. 太平洋戦争 [A]. 木坂
              順一郎編 .日本史 9[M]. 東京: 有斐閣.1978。
                  ②  日本殖民地研究会明确将战后日本的殖民地研究分为以“帝国主义论”为指导的殖民地研究和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帝国史”
              研究两个阶段。参见日本植民地研究会編 .日本植民地研究の現状と課題 [M]. 東京:アテネ社 ,2008:20-88。


               64   日本研究·2020 年第 2 期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