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Adobe Photoshop PDF
P. 97

日本新闻媒体中“爆买”现象的话语建构



              消费需求,随着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越                             现象急剧退化的责任承担者”“中国经济表象的缩
              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海外旅游                [22] 。中国消费需求         影”等多元化、渐变式的形象特征;第三,日语
              旺盛的中高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客观上也推动了                            “爆買い”一词的语义范围扩展至“双 11”、中国
              赴日消费热潮的出现。                                        政府海外采购、科技和体育领域的人才竞争等现
                 “爆买”现象的弱化和消退也是日本国内外双                           象,标签化等消极语义韵特征日渐明显。
              重作用的结果。2016 年英国“脱欧”造致使日元                               同时,“爆买”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变化实际
              大幅升值,日元一度暴涨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                             是日本国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在
              避险货币,再加上安倍自上台以来一直对华采取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长期处于一种负面或消极的定
              强硬态度伤害到了中国国民的感情,也对日本观                             式,呈现出“模式化、同质化”的特征,构建了
              光旅游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23] 。另外,中国跨境电           不客观、不真实的“中国赴日游客”形象。
              商的飞速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足不出户便可轻松
              购入海外产品;这也促使了中国人海外游消费观                                  参考文献:
              念的逐步转变,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型”旅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游需求日渐旺盛,不再纯粹以购物为主,体验外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59.
              国文化、收获旅途乐趣成为更多人的出行目的,                                 [2]Wodak,R.&M. Meyer.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中国赴日游客的消费方式日渐理性,消费形态也                             Analysis[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2002:63-94.
              更趋于成熟      [24] 。再者,中国国内供给侧改革效果                       [3]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M].
              初显,刺激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增强,国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72-95.
              内需求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外消费。                                [4]Fowler,N."On critical linguistics".In Caldas-Coulthard,C.
                  由此可见,“爆买”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变化                          R.& Coulthard,M.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媒体单纯地将                             Analysis[M].London:Routledge,1996:3-14.
             “爆买”现象的出现归功于政府及企业所做的努                                  [5]Baker,P.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M].
              力,而把“爆买”的渐变和弱化的趋势归咎于中                             London:Continuum.2006:26-30.

              国经济的消退实为偏颇。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                                [6] 濮建忠 . 语料库与语言一元化研究 [J]. 解放军外国
              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走下坡路,日本媒体却                             语学院学报,2010(02):41-44.
              把中国赴日游客视为“爆买”趋势下滑的责任承                                 [7] 辛斌 . 汉英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比较分析——以
              担者,是中国经济衰退的表象,对中国经济走向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断。                                        2008(05):61-65.
                                                                    [8] 张辉,颜冰 . 政治冲突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
                  结语
                                                                究——基于叙利亚战争话语的个案研究 [J]. 外语与外语教
                  本研究从历时的视角,探讨了日本大三主流                           学,2019(04):14-27.
              报纸中“爆买”现象的话语构建方式及其对“中                                 [9] 李贵鑫 . 东亚文化特征下的“一带一路”新闻话语
              国赴日游客”形象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                              分析 [J]. 外语学刊,2018(06):17-22.
              一,2015 年初至 2018 年之后以“爆买”现象对日                          [10] 名嶋義直,神田靖子 .3.11 原発事故後の公共メデ
              本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为轴,可划分为“孕育形成                             ィアの言説を考える [M]. 東京: ひつじ書房,2015:14-15.
              期”“波动调整期”和“渐变弱化期”三个不同阶                                [11] 中嶋義直 . 批判的談話研究をはじめる [M]. 東京:
              段,新闻报道呈现“遵奉、中性、抵制”的报道                             ひつじ書房,2018:1-4.
              倾向,态度差异明显;第二,作为“爆买”主体                                 [12] 赖彦 . 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解读——批评话语
              的“中国赴日游客”,呈现第一阶段“日本政府及                            分析视角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S1):78-82.
              企业积极服务的对象”“不理智的疯狂购物者”,第                               [13] 钱毓芳 . 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 [J]. 外语教学与研
              二阶段“社会秩序的挑战者”,第三阶段“‘爆买’                           究,2010(03):198-202.


                                                                                      日本研究·2020 年第 2 期    95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