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中国教育史
P. 82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1.学校式:粱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学长组
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将学校式教
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
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2.社会式:包括社会改良和社会建设事业两大类,进行了农业改良、整顿风俗、建立卫生所等。
注意:比较晏阳初与粱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同:(1)晏阳初与粱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2)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
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 3)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异:(1)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地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
的归结:粱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2)乡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
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粱漱溟则主要借鉴中
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
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陶行知(1891-1946),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923 年,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
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7 年创办晓庄学校,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32 年开始普及教育运
动,从事工学团的试验。抗日战争期间从事抗战教育工作。陶行知一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理想和热情。
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心血。
陶行知死后,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工学团
实际上是一种以贫苦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工学团的宗旨是:“工以
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对工学团的成员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
训练。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他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制”,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他把这
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所以叫“小先生制”。陶行知认为这是一种“即
知即传人”的方法。陶行知当时在上海办了很多工学团,其中“山海工学团”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所。
2.育才学校
1939 年,陶行知在重庆所办了“育才学校”。这是一所难童学校,它是从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
儿中挑选比较有才能的进行培养。分成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普通等组,因材施教。
(二)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师承杜威、孟禄,并立足于中国传统教育和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了
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2.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即教育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
行考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即数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社
82